余华的《活着》中表达出的人生的意义真的值得认可吗?

向往天堂的青年


我是文学爱好者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我认为余华在《活着》中表达出的人生的意义是值得认可的。

《活着》无疑是近现代小说里的佼佼者,它是现实主义的史诗巨著,是深受国内外媒体青睐的佳作。

2018年,《活着》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随着历史变迁,岁月积淀,这无疑是对它的最大肯定:《活着》不死,历久弥新。

我第一次读《活着》是在上大一的时候,读完整本书只可用四个字形容:如鲠在喉。那种无法宣泄的疼痛和苦闷,就像一块重石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

多年后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当我鼓起勇气再次翻阅《活着》时,我依然会落泪心酸,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我的思考始终伴随着阅读。“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种题材的作品?它能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还是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这个问题始终萦绕我心。

今天,我看到了这个问题,忍不住再次将《活着》从书架上拿了下来,这时,我突然明白了:活着,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活着,是为了坦然面对死亡。活着,是为了深刻的铭记。

接下来,请允许我和喜欢这本书的屏幕前的你,重温下《活着》的岁月。

余华,一位弃医从文的作家,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写作者。他最广为人知的两部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观其书,知其人。在我看来,余华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他更是一个直白单纯的人。没有遮掩,没有修饰,余华擅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故事,越是简单越是动容。

余华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标签的一个派系。不同于莫言的乡村写作,有别于王小波的荒诞深邃,更区别于贾平凹的意象创造。

余华是坚守本心的一种脚踏实地地创作。

所以,余华是朴实派的先锋作家,他敢说、敢写、敢呐喊。正是他的这种不屈从性,奠定了《活着》的创作基础。

二、创作背景

作家的通病便是想象和现实紧密相连导致的难以割舍。

余华说:“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地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好的文学作品是基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的。唯有现实位于远处,想象才会闪闪发亮。

余华深刻地认识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次偶然机会,余华听到了一首名为《老黑奴》的美国民歌,歌词唱尽了老黑奴苦难的一生:家人们先后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笑对余生。

这样一首颇似叙述故事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动笔记录下这生之美好。一个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大,余华想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来亲自感受,

经历一切仍能乐观地笑对生活,这便是生命的伟大。

余华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是的,余华确实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创伤之作。

三、现实意义

取名为《活着》却在不停地记录“死亡”,那么活着究竟是为了突出死亡,还是为了忘记死亡呢?余华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活着的意义。

  • 01 活着,是为了更好地纪念。

《活着》其实是一生,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在那个暖阳的下午,这位叫福贵的老人和唯一陪伴他的牛,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吧.......

那是在内战时期,还是纨绔子弟的福贵少爷终日泡在赌馆里,嗜赌成性的他终于输光了家底,从此一贫如洗。

为了给患病的母亲治病,求医途中的富贵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战场上的他终日拿命混着日子,直到被解放军俘虏后,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返乡的福贵却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多年,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一双儿女。

至此,福贵打算洗心革面,担起家庭的责任。

如果故事到这就结束,也就多了一分温情,但是却难以被铭记。苦难只有接踵而至,才有苦难到来的意义。

真正的悲剧是福贵自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正式开启:

输血过多的儿子有庆小小年纪就丧了命;

因儿时发烧变成哑巴的女儿凤霞死在了难产的手术台上;

贤妻家珍一病不起从此撒手人寰;

憨厚的女婿二喜惨死在吊车的夹板之下;

外孙苦根因多食了豆子撑死在自家。

一家人团聚了,只是留下了福贵。

余华将死亡镶嵌在福贵一家生活的琐事之中,然后用一把凿碎一切的斧子,沉重地劈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余华很残忍,他让死神只盯着一个人。每一次的苦尽甘来,定会迅速被苦难打压,温情留不住,总是伤人心。

面对一系列的人生变故,福贵被压弯了腰,却没有压垮坚强的意志。每一次,他去给这一家子扫墓,都是一次救赎的自省,更是永远的纪念。与福贵这个生者而言,死亡是最容易的事,活着才是赎罪。

  • 02 活着,是为了坦然面对死亡。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去,都会经历哪怕一次死别。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懂,那种想念时,即便跨越山河也无法再见的无助。

若想见的人即便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总有相见的方式。若那个人已经死去,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有另一个世界,来生能否再相遇,这是怎么样的锥心之痛。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福贵一家无疑是最渺小的存在,余华不断地放大着苦难......

从内战写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从地主到贫民,福贵并不是逆来顺受,他有过恨,也有过内心的反抗,可是他也深知,他其实没有权利憎恶任何一个人,他最该恨的是自己。

当福贵为自己树立起一个目标后,他说:“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

逆来顺受向来是底层大众的生活共性,更是无力改变的性格特性。余华透过一个人,代表性地反映一群人的生活状态:麻木却乐观,不断失望又再怀抱希望。

是张艺谋将《活着》搬到了荧屏之上,他有着导演专属的识人眼光,葛优和巩俐无疑是最合适的男女主角。福贵是少爷时期的装模做样,福贵沦为劳苦大众时的窝囊怯懦,从眼神到表情,葛优全然是从书中走到了荧屏。

印象最深的是满脸沧桑的葛优,平静的、微笑的着讲述着自己的一生,那一刻,便是他面对死亡的坦然。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生活很苦,唯有自渡。是苦中作乐,更是接受一切的安心。

  • 03 活着,是为了深刻的铭记。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消亡,而是被人遗忘,不被人铭记。

有些人,年岁越大,反而有些事在脑海中却越清晰。福贵便是这样的人。

福贵以风烛残年的虚弱身躯,独当生活的苦与乐。一个余生只有一头牛相伴的人孤单吗?不,他有满满的回忆,记忆中的每一个人都鲜活地存在于他的世界中。就像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的苟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里故去的每一个人。

《活着》自始至终都在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平静淡然地叙述着福贵的故事,那一段段揪心的往事,就那样如流水般地吐露而出,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痛哭流涕的抱怨,却是如此地让读者难受。

让我最为泪目的是家珍对福贵说:“我不想死,不是我怕死,而是我死了你就孤零零一个人了。”这大概是整本书最温情的一幕,此后福贵的生活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每一天求生的日子。

尽管《活着》是残忍的阅读体验,然而自它出版后,也深受国外媒体的盛誉。

莫言说:“《活着》的阅读是世界性的,在美洲、欧洲、亚洲到处都是余华的读者。”

今天我们知道,国外媒体向来喜欢看到中国的苦难面,《活着》里接踵而至的打击从来没有怜悯心,然而活着的意志却是福贵唯一的坚守和无法剥夺的东西。也正因此,《活着》让世界透过福贵看到了中国人的强大意志力和生命力。

从不放弃、坚韧不屈,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最后,让我们记住福贵的这段话,从而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活吧。

“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腹里有诗书,灵魂有香气,感谢您关注@雪忆柔。


雪忆柔


余华的《活着》中表达的人生的意义真的值得认可吗?

人生的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讲,确实要过的好的话,才能有着自己的人生意义;而我认为余华《活着》中表达人生意义,好像每一个人都活的很无奈,这样的人生只能称得上是活着,感觉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的意义。

主人公徐富贵活的真的很无奈,一手好牌,被富贵打的稀巴烂。这样最后一个人的活着就罢了。希望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 里多些人去关心、关注他吧,这样才能感觉出最后的人生意义!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徐富贵却有着太心酸的人生。他本来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他有一位对他非常迁就的好母亲,他本来是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好命运的富家公子,不愁吃穿,又娶了一位很珍惜他的妻子家珍。本来应该把自己的人生会过的挺好的,但是就因为烂赌把自己的家当都输了出去了。

命运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福气太满,德不配位,又不懂事,欠珍惜,也会不知不觉的绕到不幸的命运中去。

所以接下来富贵的命运在自己的回忆里,本来赌输家档后,准备重新做人时,自己给亲娘亲自去抓药,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去了当兵,后来他被解放军俘虏发钱给他回到家里,准备与家人团聚时,才发觉母亲早就过世了,妻子家珍在家离不弃的为他养大了一双儿女,可惜的是女儿凤霞被养成个哑巴,妻子家珍又得了软骨病,不能干活,儿子有庆还算不错,但他不肯原谅父亲。

后来在大跃进期间儿子有庆的血型因为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县长的夫人难产而输血给她,由于抽血过多又死在了医院,女儿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没几个月,妻子家珍也在病魔和悲伤中去世了,女婿又因为在工地上出了工伤事故而死亡。最后,连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被噎死……

想想富贵这样看着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剩下他和那条老牛伴随着他一起生活,看着都让人心酸流泪啊!

这样的一种人生放在任何的一个人身上,都觉得是不堪回首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感觉像是受折磨的,没有半点的人生快乐,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幸福何在?

所以我不大认同这种曲折磨难的人生,但又如何呢?因为,活着比什么都强,那就好好的活吧,希望他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里活得一天比一天好。

亲爱的读者,你们又是如何的看待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徐富贵的人生呢?欢迎光临评论区发表你的感想和意见吧!

谢谢。(*^o^*)


彩霞对联诗词集


《活着》里的主人翁福贵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女人在连在一起。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家珍分别对他的前后半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福贵的母亲对于福贵的溺爱,超出了常人可以想像和接受的范围,也正是由于他母亲的这一伟大“举措”使得福贵前半生幸福无比,同时也埋下了福贵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光二净,致使他苦难的一生开始的种子。福贵在前半生是个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是母亲的过分溺爱使他这方面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他母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福贵好好的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母亲的这个愿望使他放弃了第一次死亡的念头,从而在死亡边缘都不曾有过死亡的念头。活着的愿望占据了他的思想中的大部分的空间。妻子家珍对福贵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爱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特别是家珍不嫌弃福贵落魄后的穷困潦倒,在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家珍是一个比较好的妻子,也是比较符合大多数眼中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家珍这一形象在《活着》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她让福贵的生存的欲望打倒所有的一切,从而让福贵越活越豁达,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贵在妻子家珍的影响下,也终于明白活着对于自己存在的种种。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何况福贵有两个“成功”的女人,因此福贵这个形象“活着”也就顺理成章了。

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最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传统文化性格的使然。假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干——儒家和道家构建的人生论出发,追问福贵忍受苦难,进而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而活着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福贵活着的历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来源。福贵的活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征的重要表现。与此出发,特别是道家学说,阐述了“无为”“无为而治”等观点,福贵在此作为小国寡民,活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效果。

由此可得福贵活着,有着其存在的特别的人物形象意义。我也非常认可这一人生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