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毒性的傳播迅速,讓我們需要迅速的調整甚至完全改變以往熟悉、熟練的生活方式和溝通模式。而這個改變裡有一個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發現的視角:因為疫情的爆發,全國上下大學、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設網絡教學,大多數學生需要通過學習網課、網上完成打卡任務和參加視頻會議等等,即便現階段全國上下紛紛開始復學,但由於傳染病的傳播特點,需要儘可能減少聚集,所以網上教學的形式很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存在。
而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親子的衝突,特別是中小學親子矛盾,圍繞著疫情下的學習監控不斷上演。大夥都稱孩子為“神獸”,各種版本的推文“網課教學的五大現象,已把家長“逼瘋”!”“輔導孩子寫作業,親媽被氣到住院!”等層出不窮。而此刻,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嶺峰,在網上傳播廣泛的小視頻《生命·成長》 中的一段因為女兒同一道數學題4次沒寫對被數學老師約到校談話後的觀點陳述:
“老師的情緒是老師的問題,我的情緒是我的問題,這和我女兒沒什麼關係。”
“一個人有什麼資格讓另外一個人叫你爸爸媽媽?你總得替人扛一點東西吧!”
“這部分就應該是父母應該承受的。”
“你的問題(父母的情緒問題)你自己來消化,不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去。”
“情緒處理問題,和那道數學題沒什麼關係。”
“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家庭中親子的關係。”
賀教授觀點羅列的背後是一種心理學科的思維,每個人生存都需要有自己的邊界,需要承擔和處理自己角色的責任,這當然包括負面情緒的自我調節。疫情期間,因為網課沒按時完成聽課或者作業打卡,網上雲測試分數不佳等,不少家長被老師點名要求“督促”和“馬上完成”,不少家長第一思維是“孩子又出事了,讓我丟人,他太不爭氣了,必須要批判教育一頓!”而這樣的“強控”方式也許短期內孩子迫於家長的壓力和監控,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一旦家長自己迴歸到常態,“強控”不在維持的時候,孩子又會回到他之前的狀況。而這個過程中,親子關係已經和之前大不相同。親子關係可能越發緊張,甚至瀕臨破裂,最基礎的被信任和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已經遭到破壞,甚至某些孩子乾脆選擇破罐子破摔,這樣簡單粗暴的親子教育方式和“揠苗助長”有什麼區別呢?
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既然扮演父母的角色,你的“內在小孩”就需要跟著成長起來,扛好自己角色背後的責任和擔當部分,這才是父母首先要做的。其次,生活中,需要等待的忍耐,需要降低的期待,需要尊重的親子對話,需要父母自己營造的常態示範榜樣,甚至需要允許孩子走的彎路的抱持,才是長期有效的親子教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