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北京最有爭議的小吃——集愛恨於一身

提到北京代表美食,大部分人第一反應都是“北京烤鴨”。不過到了北京後,你會發現北京的美食實在太多了,絕對讓你大飽口福,吃得酣暢淋漓。被譽為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的北京小吃,不僅在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衝、煨、熬等共計約有百餘來種做法,在數量上也獨佔鰲頭。爆肚、豆汁兒、冰糖葫蘆、春捲、蜂糕、炒肝、扒糕、滷煮、薄脆、茶湯、褡褳火燒等等,就像歌詞中唱的“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不過要說這眾多北京小吃裡面,爭議最大的當屬豆汁兒。為啥?喜歡它的人覺得它香酸可口,回味無窮;不喜歡的人覺得它一股泔水餿臭味,難以下嚥,因此有人把豆汁兒列為北京名氣大卻難吃的小吃之首。

雖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是在老北京人眼中,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京人。電視劇《大宅門》裡白家老太爺喂孫子喝豆汁兒時說:“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呢,就愛喝豆汁”。這話一點不假,北京人喝豆汁兒,並把喝豆汁兒當作一種享受,有些人喝豆汁兒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大宅門》劇照

作為北京人的”吃貨“作家梁實秋不僅愛喝豆汁兒,還在書中描寫了喝豆汁的妙處,大有替豆汁兒宣傳的用意:

“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我小時候在夏天喝豆汁兒,是先脫光脊樑,然後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汝之蜜糖,乙之砒霜。老北京人把豆汁兒當成心頭好,外地人見了它卻避猶不及。梁實秋說自己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南方人到了北平,是不可能喝豆汁兒的。作為南方人的“吃貨”作家汪曾祺,第一次吃北京小吃,就被北京同學警告南方人喝不了豆汁兒。不過,作為文壇久負盛名的“吃貨”,汪曾祺怎能甘拜下風,他端起碗來,幾口就喝完了。他同學問:“怎麼樣?”他說:“再來一碗。”這以後,只要看到街頭賣豆汁兒的,汪曾祺總要去喝一碗。

可見,若要細細品味,豆汁兒還是絕妙的,要知道,曾經作為宮延飲品的豆汁可是美食界妥妥的”網紅”,它當年的風靡度可不亞於現在的奶茶,受歡迎的程度絕對可以傲視美食界。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豆汁兒

從民間走向皇宮——豆汁兒打破階級,人人可喝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燕京風土錄》記載,豆汁兒最早是遼國民間的食品,已經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了。不過豆汁兒是誰發明的,到底何時興起的,已經無從考證,所以此種說話未必確鑿。

真正對豆汁有詳細記錄的歷史出現在清朝,說是過去老北京有很多粉房,專門製作豆制食品。有一年夏天,某個做綠豆粉的作坊磨出來半成品的豆汁兒,當天沒有用完。可第二天發現時,已經發酵了。這人覺得就這樣倒掉了實在可惜,便取了一勺品嚐,看看還能不能食用,沒想到這一嘗,便覺得酸甜可口,很是解暑。於是這人又把它煮熟了,再次嚐了嚐,味道更佳,豆汁兒就這樣發明了。在當時,捨不得浪費的底層老百姓發現豆汁兒製作簡單且美味,夏天消暑,冬天暖身,就逐漸改善加工方法,從而形成了北京一道很有特色的小吃。

後來,不知道哪位官員品嚐到了豆汁的美味,覺得這麼美味的東西怎麼能只在民間享用呢?於是,這位官員立馬向乾隆皇上獻上一本奏摺,極力推薦豆汁兒:“

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乾隆皇帝用膳

這乾隆皇帝本也是美食愛好者,一聽又有新的美食可享用,立馬揮筆“准奏”。於是,豆汁兒立馬從民間進了皇宮,成了宮廷的御膳。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美意,乾隆皇帝又把豆汁兒分享給了王公大臣們,沒想到這些臣子們喝完齊聲叫好,說這簡直是人間美味。心情大悅的乾隆皇帝心想,既然大家都這麼愛喝,不如就把豆汁兒添為宮廷飲品,這樣大家隨時都能喝了。

就這樣,豆汁兒從平民食品躋身皇宮御品,一時風光無限,從市井街頭到紫禁城,都有它的身影。

也正因為如此,豆汁兒打破了階級地位,人人都可以喝它。梁實秋說道:

“這種原料,加水熬煮,卻成了城裡人個個歡喜的食物。而且這與階級無關。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著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 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是老媽子拿沙鍋去買回家裡重新加熱,大喝特喝。”

所以,從市井發展起來的小吃也只有豆汁兒的主顧不分貴賤。無論是穿戴體面者,還是窮苦百姓,唯獨喝豆汁兒不被人恥笑。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從窮苦人家的口糧到北京特色小吃——豆汁兒不是豆汁

就像豆漿搭配油條一樣,喝豆汁兒也必須來點搭配的吃食。過去喝豆汁兒都會搭配鹹菜吃,現在則是配著焦圈和鹹菜一起吃。焦圈類似油條,但做成了圓圈。一般人都是一口豆汁兒、一口焦圈、一口鹹菜這麼吃,既可以當早飯,也可以當午飯。不過,隨著在京的人越來越多,北京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大,喜歡吃辣的人,還可以在豆汁裡澆點辣椒,品嚐不一樣口味的豆汁兒。

早些年,北京賣豆汁的都是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裡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要喝豆汁的人給老闆說;“打一碗豆汁兒。”不一會兒,老闆拉著長調子說:“豆汁兒來了,您的。”一碗豆汁兒下肚,瞬間精神了許多。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豆汁兒配焦圈和榨菜

還有一種賣生豆汁兒的,是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走街串衚衕,但是並不吆喚。因為每天串到哪裡,大都有準時候。這個時候,就有女人們提了一個裝豆汁兒的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也是窮人主要的食物。

際上,在過去豆汁兒對於有錢人家來說是愛好,對於貧苦百姓來說卻是餬口的救命糧。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製作也簡單,隨便配點吃食,就能管飽。老舍在散文《勤儉持家》中寫道:“比我們更苦的,他們經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東西,一兩個銅板可以買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點糧或菜葉子摻在裡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

在那個時代,豆汁兒不僅以它便宜、易做的優勢成了貧苦人家的“續命糧”,也是眾多漂泊在外的北京人對家鄉的念想之物。見到了豆汁兒,就如見到了北京。

有趣的是,發展到現在,豆汁兒已經成了鑑別北京人的標誌。有個測試方法說,叫一個人喝一口豆汁,若是眉開眼笑,打心裡往外滿意地噓口長氣,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頭緊皺,嘴角直咧,甭問這是外來戶。

不管這個測試方法是不是每次都奏效,但是必須提到的一點是:豆汁兒和豆汁可不是同一種食物。外地人來北京,你說來碗豆汁,店主能懂;但若在外地,你看到豆汁,基本不是北京的豆汁兒。所以,要喝正宗北京豆汁兒,還是來北京最為妙。

流傳了三百年的北京豆汁兒,曾是乾隆皇帝欽點的宮廷飲品

這是豆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