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攸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端。東鄰江西萍鄉市、蓮花縣,西連株洲市淥口區、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攸縣交通便利,境內主要鐵路有吉衡鐵路、醴茶鐵路等,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轄13個鎮,即:鸞山鎮、皇圖嶺鎮、丫江橋鎮、酒埠江鎮、淥田鎮、石羊塘鎮、桃水鎮、黃豐橋鎮、網嶺鎮、新市鎮、蓮塘坳鎮、菜花坪鎮、寧家坪鎮;4個街道辦事處,即:江橋街道辦事處、聯星街道辦事處、譚橋街道辦事處和春聯街道辦事處。面積2649平方公里,人口80.4萬。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攸縣縣城古稱“梅城”。攸縣自五代後梁時期縣治就遷至今址。據傳,當時有一名秀才赴考,由於他很喜歡梅花,便叫書僮帶上一缽梅花,在縣城過渡口時不慎將花缽打破,秀才心痛地將梅花栽種在江邊。若干年後,秀才中了進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視察州縣來到了攸縣,他不忘去看這株梅花樹。這個故事感動了知縣,他倡導縣城居民栽種梅花樹,在他主政期間,縣城的梅花樹漸漸多起來了。據史料記載,元明時期縣城就遍植梅花樹,縣治別稱“梅城”。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縣城東、西兩面群山環繞,丘陵相嵌;中部成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東部由太和仙、婆婆巖等中山構成叢迭山群,地勢自東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遞降;西部,明月峰和嚴仙嶺綿亙西陲,地勢自西向東由低山向丘陵、崗地遞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勢低平。東、西兩面形成兩個相向的傾斜面。縣境內斷層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106國道、吉衡鐵路、醴茶鐵路、嶽汝高速、衡炎高速公路、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連接線等,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擁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炎陵縣地處湘東南邊陲、井岡山西麓,因“邑有聖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全縣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42萬人,轄5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即:霞陽鎮、沔渡鎮、十都鎮、水口鎮、鹿原鎮、壟溪鄉、策源鄉、下村鄉、船形鄉、中村瑤族鄉、大院農場。縣政府駐霞陽鎮。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炎陵縣古屬荊地,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炎帝陵被譽為“神州第一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炎陵縣是一個以中山地貌為主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86.9%。縣境基本被兩條主要山脈所覆蓋,西為八面山,東南為萬陽山。兩條山脈成“Y”字形佈列,均為南嶺山脈支系。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嚴寒期短,春早回暖快,春夏多雨,夏末秋後多旱,具有獨特的山區立體氣候,不同海拔高度,氣候條件差異明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炎陵境內有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鐵路,已成為湘東南區域交通樞紐。

茶陵縣位於湖南東部。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陽、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區劃下屬:雲陽街道、思聰街道、洣江街道、下東街道、界首鎮、湖口鎮、浣溪鎮、馬江鎮、高隴鎮、潞水鎮、虎踞鎮、平水鎮、棗市鎮、火田鎮、嚴塘鎮、腰陂鎮、舲舫鄉、八團鄉、秩堂鄉、桃坑鄉。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茶陵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縣令劉子邁鑄鐵犀鎮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譽。茶陵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西北有武功山阻擋,減弱了北方冷空氣南侵的勢力,茶陵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裡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鑑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株洲三縣:攸縣 炎陵 茶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