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山,還有啥?

作者| 刷子

這有山?

是的,這是一個名字,一個文旅地產項目的案名。

別說你不知道,那有點OUT了!

“十一”長假,長春最火的打卡地就這——這有山。

火到什麼程度呢?

連不喜歡逛街、逛商場,更不喜歡湊熱鬧的刷子都去了。

也怪長春真沒啥可去可逛可玩的地方。

這,得排隊,不僅排隊,還得掃碼憑門票入場——

原本要24小時營業,主打夜市經濟的,“十一”期間只能分時入場,最早場11點,遊客總量控制限額為8000人/日……

客流太多,可能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不得不“隱痛限流”。

火吧!超出刷子預期的火!

紅旗街那片,車多、人多,本來就堵,車不好開不好停,這回,更堵了!

近兩年,長春商業地產項目真是開一個火一個(特別是開業期),為此刷子還撰文《長春商業地產之前半生》。

這次,這有山,後來居上。

當然,逛街逛商場,不是來看人的,來拍照的;

也不見得是來購物,來吃飯,來消費的……

對了,是來體驗的!

體驗神秘感和新鮮感——

吃喝玩樂購,眼耳鼻舌身意,總之,不一樣的地方。

這有山,確實驚豔。

說了這麼多,除了山,“這有山”還有啥?

飯店、雜貨店、書店、影院、電玩、民宿、小吃、酒吧……

這些業態,一般商場裡有的,這裡都有。

或者說,這裡有的(業態),一般商場也有。

沒來過的,先別失望。

“這有山”強就強在——我們不一樣。

東北城市,商業地產也好、文旅項目也罷,難做!這嘎達人習慣“貓冬”。

如何聚攏人氣?

沒山,可以造山。室外冷,室內暖和啊!

於是,真就建了一座山,再罩上玻璃。

當然,沒那麼簡單。

在“山”的基礎上做建築,業態如何組合?房子怎麼擺?動線咋分佈?建築風格、景觀,排水系統,消防……

查查長春建築史,沒人做過。

據說項目方案,設計師團隊做了4年,光名字就想了半年。

從呈現效果來看,是一個有商業地產操盤經驗,有文旅項目市場前瞻,對長春(紅旗街)地緣及消費了解並熟悉的團隊,大手筆之作,顛覆之作,誠意之作。

還有前期的營銷,後續的運營思路……張弛有序,體系完備。

從此,長春人多了一個好玩的去處,行業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長春有了向外輸送商業或文旅的一張城市名片……

以上,刷子看到的,大家都能看到。

以下,說說由此引發的刷子的個人觀點。

這有山,這沒啥?

缺了點水。

就像說長白山,會想到天池;花果山,能想到水簾洞。

山水,這兩個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時候是一起出現的。

一動一靜,一陰一陽。

這有山,美則美矣——

無論是中國建築的復古風格,還是立體施工建築構架臺基、屋身和屋頂,多個組群呈現出的參差錯落,富於變化,讓習慣平地作業的長春建築開了眼界。

灰磚黑瓦,斗拱、重簷的造型,樓閣和望樓,門窗牆壁雕紋……

可惜,“無水不成園”,少了一點靈動,差了一些韻味。

建山,成本不菲;造水,還要後續養護,投入也不低。

可以借水,南湖、伊通河、淨月潭,惜乎不是毗鄰;

也可巧借,蘇州園林,以石鋪階,藉助光影,營造水的效果……

太南了!畢竟這是商業、文旅項目。

文旅項目,顧名思義,文化、旅遊……

是的,還差點地域文化。

城市名片,不在瀋陽、也不在哈爾濱,怎麼能體現長春、吉林的地域特色呢?!

這有山,哪個山,長白山?

長影,一汽,這些文化符合如何植入呢?

54路有軌電車?

重慶輕軌能穿過居民樓,李子壩站成網紅打卡地。

不能再想了,太牽強。

有人問刷子:

啥時候寫《長春商業地產的後半生》?

雖然出現了“這有山”這樣的神品,但說後半生言之過早。

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商業項目形態:

早時,農貿市場,後來有“大市場”,再後來Shopping mall大躍進,萬達廣場全國開花……

做商業地產,能夠快週轉,那個階段的萬達廣場很成功。

還有,歐亞賣場也很成功,但如果在北湖、淨月,還是這種模式……

“寬窄巷子”挺火,那是在成都;

“第五大道”很好,那是在紐約。

如今,商業地產已經過了“簡單粘貼複製”階段。

隨之而來的是文旅商貿項目,跟特色小鎮一道,橫空而出,大旗獵獵,漸成農村包圍城市之勢……

不能用好壞來評判——

能活著就是好,能贏利就是更好!

商業、文旅項目,是持久戰,所以說“後半生”還太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