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好萊塢8大片廠之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LOGO背後的故事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5年由“福克斯電影公司”和“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合併而來。前者福克斯電影公司,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電影大亨之一威廉·福克斯在1915年所創立的知名電影公司,亦是好萊塢最早的集製片、發行和放映於一體的電影公司;而後者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則是1932年由福克斯、華納、聯藝等公司的多個製片人及前總裁聯合成立的小型電影公司,只有製片業務,而無發行和放映渠道。不過,後者卻利用前者在30年代經濟危機中的困境,成功的完成了一樁“老鼠吃大象”般的兼併好戲,組成了至今聞名於世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1985年,澳大利亞報業大亨默多克收購了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並使它成為新聞集團下屬的一家電影公司,也使二十世紀福斯擁有了雄厚的發展資本。

解讀好萊塢8大片廠之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LOGO背後的故事

二十世紀福斯的Logo最早出現在1936年的電影《Ramona》當中,其設計主體一直沿用至今,只是中間經過了幾次小的調整而已。1936年版的Logo基於畫家Emil Kosa在1933年為20世紀電影公司設計的Logo——深色的天空下,一組如大理石(或黃金)雕塑般的文字莊嚴矗立。其中“20th”、“CENTURY”和“PICTURE,INC.”三行文字從上到下依次排列,前者比較大,而後兩者較小。在主體文字的兩側,各設計了一組探照燈基座,光線照射在這組文字上,使之閃閃發亮。與此同時,周圍還有從附近射過來的探照燈光劃過天空。整個Logo的設計讓公司的名字既具有歷史建築般的厚重感,又顯得光輝燦爛、引人注目。而福斯1936年版的Logo,只是在原作的基礎上將“PICTURE,INC.”替換為“FOX”,並略微調整字號而已。

解讀好萊塢8大片廠之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LOGO背後的故事

1953年,隨著寬銀幕時代的到來,福斯公司的Logo也被拉寬(設計者仍是Emil Kosa),並一直沿用到1981年。一個小小例外是在1970年和1971年之間,該公司的影片前並沒有出現上述Logo,只是加上了“Twentieth Century-Fox Presents”的文字。這一調整廣受批評,導致Logo在不久後被重新啟用。

解讀好萊塢8大片廠之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LOGO背後的故事

1981年,影片《The Cannonball Run》的開場啟用了由Rocky Longo設計的新版Logo。該Logo的最大特點是三行文字形成的雕塑有些偏左,且探照燈的燈光更為清晰。

解讀好萊塢8大片廠之一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LOGO背後的故事

這一Logo一直沿用至1994年,即新的CG動畫版Logo推行之前。新版動畫Logo的景象由探照燈光劃過天空開始,最先顯現的是“文字雕塑”的頂部,然後鏡頭下拉,呈現出了“文字雕塑”的全景,此時的背景則是好萊塢的美麗夜景。整幅畫面最終依然是以我們最為熟悉的“文字雕塑”角度結束的。同時,“文字雕塑”下方還出現了“A NEWS CORPORATION COMPANY”的字樣,表示福斯已經隸屬於“新聞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