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英語作為大學必修科目,大學生還要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如果考試過不了,就沒法順利畢業。為此大部分同學都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因為太多的人為了英語等級考試,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畢業後又沒有實用價值。可以說絕大多數同學本科畢業後都沒有使用英語了,直到升級為爸爸媽媽,需要教寶寶英語的時候。然而,那時已經忘記了一大半。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科目的同學,主要的原因不是沒有實用,而是曾經學習英語太痛苦了。在此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一門語言,為啥寧願選擇學漢語而不是英語呢,道理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而英語起步階段各不相同。有的兩歲開始學,有的初中才開始學英語,這中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對於語言的學習,筆者認為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可以了,一是選擇最佳學習時期;二是選擇一本實用英語阿教材。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語言敏感期

說到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莫過於是語言敏感期了。一般情況下幼兒語言敏感期時間是3-6歲,關於語言敏感期相關內容,可以參考《發展心理學》之類的書籍,這類書籍會全面論述相關知識,理論性強,有些枯燥,但是很實用。這個是老師的必修書籍,如果不喜歡看的話,只要記住這個重要內容就可以了,那就是在3-6歲的時候,給孩子規劃第二門語言的學習。從長遠考慮,建議選擇英語。在這個時間段學習有三點好處:

一是語言本身就有活躍思維發展的功能,有研究表明,雙語學習的孩子比單一語言的孩子思維更加敏捷、反應速度更快。尤其是那些會4門語言、會6門語言的人,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二是3-6歲沒有學業負擔,完全有時間、有精力來把英語這一門語言學好。三是學習英語沒有任何壓力,沒有聽寫的要求,就是簡單的要求說或者讀。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英語教材的選擇

要想學習一門語言,肯定少不了教材,而市面上的教材內容參差不齊,就以幼兒園的教材為例,至少幾十個版本,每套教材體系都不相同,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將英語生活化、口語化。對於要求記憶的單詞和語句總體內容差不多,只是呈現的形式不一樣。教材作為語言的載體,選擇合適的最重要。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首先看下英語教材內容,幼兒英語整體內容都是從打招呼開始,然後是學習時間、月份、季節、水果、蔬菜、愛好、顏色、天氣、運動、服飾等等。在很多英語教材體系裡,剛才列舉的內容一個知識點可能就是一本繪本,其實這樣攜帶很不方便,也不利於複習、鞏固。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其次是呈現的形式單一,要不全是單詞的形式、要不就全是對話、又或者全是英文,沒有漢語翻譯。也沒有講解和延伸,全靠老師去教,在家父母很難去複習、鞏固。作為家長拿到那些教材很難在家自己教,無從下手。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對於這些問題,作為五歲寶寶的父親,曾經也為此頭疼,無論是機構發的教材還是幼兒園發的英語教材,都不知道怎麼去教。個人理解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該全面口語化、生活化才對,這樣有趣的教材才更實用。比如早上起來“該起床了”,起床後“去洗臉”,晚上“洗澡水放好了”類似的場景,我想用英語表達一下,發現家裡幾十本教材裡面沒有這句,說了孩子也聽不懂。本來這些都是簡單日常用語,孩子學了兩年英語還是不會,老師也認真教了,難道真的是教的內容都沒有考到。

希望將英語列入選修課程的同學,可能是父母曾經用錯了教材


因此對於英語學習的啟蒙教材,應該找一本口語化、生活化、場景化的書籍。只有英語啟蒙教育做好了,以後學習才會輕鬆,大學也不會說希望將英語例如選修課程。

結語: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從小抓起,從簡單的開始,從生活實用部分開始,讓英語成為僅次於漢語的一門語言,走進我們的生活。那時可能不是將英語列入選修的問題了,很可能會取消等級考試,因為我們大家都會說英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