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上大學,是所謂的“神童”還是“拔苗助長”?

9月10日上午,連續兩年參加高考的河南商丘10歲女孩張易文在家人的陪護下來到商丘工學院新生報到處辦理入學手續。張易文於今年4月9日報名參加了商丘工學院的單招考試,考試分數為352分,被該校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為大學專科三年制。


10歲上大學,是所謂的“神童”還是“拔苗助長”?

在我國,10來歲上大學,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早在40年前,中國科技大學就舉辦了少年班,這個少年班,湧現了很多“神童”故事。而對於“神童”,輿論的意見總是頗為對立的,包括少年班,有的贊成舉辦,認為這給一些少年天才專門的教育環境,讓他們更好、更快的成長,有的人則反對,認為有拔苗助長之嫌,追求快速成才,令孩子們沒有享受教育的過程,最終可能比同齡人早七八年拿到大學文憑,在同齡人大學沒畢業時已經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能否成為優秀人才不是以學歷而論,更要看人生的長遠發展。

在我國,從世俗的角度看,有一些“神童”是成功的,但還有一些“神童”的發展軌跡,卻令人噓唏,比如中科大少年班的代表人物寧鉑,後來選擇出家。但是,社會對於少年大學生的爭議,並沒有讓一些家長的“神童情結”淡化。近年來,更有不少家長,用自己研究的所謂創新教育方法培育“神童”。而這類“神童”培養,可以說,行走在灰色地帶,讓孩子的人生充滿極大的風險,對社會來說,也是挑戰。

“在家上學”與義務教育

近年來,因為對體制內教育的不滿,我國有一些家庭,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要麼由自己教,要麼送去私塾接受教育。但由於我國沒有對“在家上學”這一形式進行立法規範,因此,讓適齡孩子不去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而在家上學,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據媒體報道,張易文沒有接受過義務教育,而是在父親的培訓機構裡學習,這涉嫌違反《義務教育法》。

在國外,有的國家,如美國,是立法允許在家上學的,對選擇在家上學的父母的教師資質、在家上學的教學內容、在家上學的質量評價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簡單來說,就是把在家上學作為一所微型學校,孩子在這所微型學校讀書,也要完成義務教育,完成義務教育的情況要接受專業機構的評估。這是由義務教育的性質決定的,即任何公民,都有義務接受義務教育。

對於我國正在興起的在家上學現象,教育部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父母在家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及把孩子送去讀經班、國學班,都違反《義務教育法》。但是,還是有家長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教育是正確的。

毋庸否認,每個孩子個體不同,每個家庭的教育需求也不一樣,但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創新實驗”,不是把孩子作為“小白鼠”,需要經過科學、系統的論證。目前在家上學遊離在法律規範之外,就由家長自行給孩子進行自以為正確的教育,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如何尊重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把在家上學納入規範管理、評價,這是我國普及義務教育,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媒體就報道了9歲的張易文第一次參加高考,當時就質疑她沒有上學,接受義務教育,可是卻不見當地教育部門,督促其父母履行監護人職責。而根據河南省的高考報名資格條件,參加高考是需要有高中畢業證或高中同等學歷的,那麼,她是怎樣獲得高考報名資格的呢?如果對監護人不讓孩子上學的行為視而不見,那更多的孩子會面臨被監護人隨意進行教育,進而輟學、失學的問題。

拔苗助長還是因材施教?

張易文10歲上大學,引來輿論質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和其他表現出有特別的天賦的孩子還不同,其成長經歷給人的感覺是,父母希望她早日上大學,來體現其教育的成功。有網友就質疑,其父親是用她來宣傳其培訓機構,進行炒作。

我國近幾年來,都有13、14歲學生考進清華、上海交大的報道,但是,報道引發的爭議並不特別大,因為這些學生首先表現出有超常的智力,其次,基本都接受了完整的基礎教育,比同齡人更早上大學,然後多次跳級進入更高年級學習。

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還是拔苗助長,關鍵在於是否尊重孩子,“順其自然”選擇適合其本人成長的道路。在這方面,由於孩子年齡很小,就需要學校的老師、作為監護人的父母,要有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

本來,我國體制內學校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隻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對這樣的教育不滿,家長應該更重視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進而給孩子更完整的教育體驗,可耐人尋味的是,我國有的對教育體制不滿的家長,給孩子進行的教育、設定的學習目標,卻比在體制內學校學習的家長更功利。

比如,有的家長不讓孩子上學,就在家裡學習大學自考課程,然後讓9歲、10歲的孩子去參加自考,通過自考獲得大學文憑,再去報考研究生。拋開義務教育不說,這樣的孩子的成長是畸形的,家長培養的“神童”,是“偽神童”。

就如我國有的大學,讓剛入學的新生,就準備考研,整個大學學習,只學習考研相關科目的內容,這就把四年大學變為考研應試學習,而沒有得到完整的大學教育。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只有考研華山一條道,如果考不上研究生,很難就業,而即便考上研究生,但由於在大學本科期間,沒有系統的大學教育,而難以適應研究生教育,就是最終獲得研究生文憑,也缺乏市場競爭力。

成績、成長與成才

不少家長渴求孩子早上大學,以早上大學作為成功的標誌,這是功利的成才目標,反過來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上大學只是孩子獲得進一步接受知識教育的機會,這並非人生成功。再以少年班為例,從少年班走出的“神童”,很多淪為平庸之輩,只有極少數在學術上做出突出成就,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也鳳毛麟角。

正是因為如此,我國20多年前舉辦少年班的大學,後來有部分取消設立少年班,目前只有3所大學還在繼續辦少年班。但還是有很多家長熱衷於把自己的孩子作為神童來培養,打造少年大學生。其實,所有“神童”,和普通孩子是一樣的,10歲的孩子,就是達到進入名校求學的知識水平,但其生活能力、心理發展水平,就是10歲的孩子,如果把他們作為成人大學生對待,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對於少年大學生,我國有的大學專門會配備心理諮詢老師和生活老師給予幫助,有的學生自己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因此沒有出現不適症狀,但是,有的學生卻無法適應,甚至嚴重“水土不服”,由於整天和比自己大五六歲的“大”學生學習生活在一起,自己無法理解這些“大”學生的行為,不少少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以及價值觀的錯位。

對學生的教育,不是要求“快”成長,而要引導他們高質量的成長。基礎教育是給一個人一輩子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欲速則不達”。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早已過了需要“快出人才”的時代,高等教育渴求的不是大學生數量而是高質量。對於我國的家庭來說,培養孩子不是以上大學作為終極目標,孩子的健康成長、終身發展,遠比提前幾年上大學重要得多得多。

是該拋棄功利的“神童情結”的時候了。不要再拔苗助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