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有很多的读者说:“我不喜欢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没有任何特长,我想换一份工作,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这可能真的是很多小可爱目前的状态。


但我真的有那么自律吗?每天都早起看书,下班跑步,效率超群,是每天能做很多事的成功人士?


不是的,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其实人性都一样的,有惰性。我们一定知道,躺在床上看电视剧比坐在书桌前写文章要舒服、要更容易做到。


人性如此,因为看书需要意志力,看剧可以极度放松。


但我凭什么能够坚持看书,坚持写出那么多文章呢?我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有!大有不同!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有个声音一直推动我

千万不能感染病毒

在春节前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觉得这次病毒有多么的可怕。


但我们家在大年三十就跟全部亲戚说好了,今年过年不拜年、不聚餐,只通过视频拜年。


促使我感到十分害怕和警惕的,不是因为我们当地疫情多么严重,而是因为看了一篇名为《SARS幸存者:如果没得非典,我们起码是中产阶级》的文章。

文章写了好几个非典患者家庭“五位幸存者(及家人),镜头下的他们,没有丝毫劫后余生的喜悦。


因为SARS,他们的健康被摧毁,失去工作能力,家庭分崩离析。他们的命运在2003年被彻底改写。


如果没得非典,他们起码是中产阶级,但现在竟然到社会底层了。落差太大了,人往上走容易,往下走难。”


当头棒喝!这篇非典文章就好比是“一封恐吓信”,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它迫使我一直在脑海中想:如果我不小心感染了这病毒,很可能我多年努力得来的成果,一下子就会清零;也许我原本幸福无比的家庭也会因此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只要我有任何出门的打算,这封“恐吓信”就会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每一次,它都会在特定的时候,在我脑海里“嘭”地一声提醒我:不!不能聚餐;不!不能不戴口罩外出;不!你得马上洗手。然后我都会乖乖地跟着做。


现在,我们跳出来,一起复盘一下这个事件:


疫情发生→看到文章→看到活生生的非典案例→害怕失去一切→害怕感染病毒→戴口罩、不拜年、不聚集、尽量不外出。


一篇文章竟然有如此地威力,让我马上决定过年不拜年,并且到现在还一直在影响着我的行为,那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的潜意识和我的行为已经被这篇文章所“操控了”,并且是长期“操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是几乎不会做出有关防控疫情的错误行为的。


因此,结论就是:“对心理有正面影响的文章和报道”→使我毫不犹豫地做了正确的行为去防控疫情。


简单而言就是:正确的、可以“操控”我们心理的文章→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做了正确的事情。


在过年期间,我们都看到了大量的这类型文章和新闻报道,所以我深刻地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我们顺利地做了正确的行为。


这是被动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后“操控”我们的心理,从而做了正确的行为。


但我们有没有可能主动去接收一些“既正确,又能‘操控我们心理’的内容”,然后让我们变得更积极向上呢?


答案依然是:有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我是如何被正确的事情操控

然后做对了事情的?

在我读大学的四年里面,其实我并没有读太多课外书,但非常幸运,我读了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看见成长的自己》。


这是美国亚马逊“心理学自助类”图书长期销售榜首的书籍。(中文版已绝版)


书里面主要讲述了普通人的两种不同思维(以下绝对是硬核的内容,请好好研读几遍下面的文字):


1、僵固式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僵固式思维的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宁愿获得短暂的成就感,而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


2、成长式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成长式思维的人相信成功是个过程,因而愿意把握看似困难、又有挑战性的机会。


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很明显可以区分两种思维的人有什么区别:


“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儿童往往不好学,因为他们想要确保自己的“成功”,所以不愿意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游戏或挑战,以避免失败。

所以他们一旦遇到他们无法确定能成功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去尝试。


具有成长式思维的孩子往往愿意接受挑战,他们认为遇到困难和挑战是自己成长的机会,因此希望去面对和尝试,以此得到成长。”


看似简简单单的内容,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也认为《看见成长的自己》怎么越看越像是鸡汤文,都是在写一些“其实我们都懂”的大道理。


很神奇,那段时间,我一旦遇到自己不想做或者犹豫的事情,我的脑海里就会像我前文提到的“非典文章”一样,“嘭”地一下在我脑海里面提醒我:

如果你选择A做法,就是选择了“僵固式思维”,如果你选择了B做法,你就选择了“成长式思维”,如果你希望在这个事情上获得成长,你就应该选择B做法。


慢慢地,我对“成长式思维”已经上瘾了。

只要我一遇到问题,它就会“控制我”的思想,然后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做可以让我得到成长的事情。


在我后来进入社会之后,但凡我遇到比我年长许多的新朋友的时候,我总能非常自如地跟他们聊天。


不是因为在多年以后,我还记得什么是“僵固式思维”和“成长式思维”。

而是我在一直坚持应用“成长式思维”去思考的那一年里面,我一直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都义无反顾去选择迎难而上,绝不退缩。


当我已经习惯了奔跑的时候,我已经不需要记得“学走路”的方法了。

这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韧劲,早已经在我的潜意识和骨子里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了。


当然,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僵固式思维”和“成长式思维”的案例和思考方法,在这里我只能跟大家讲一小部分内容,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买来看。

PS:(《看见成长的自己》已经绝版了,市面上卖的只有复印版,封面是一只鸵鸟的才是正确的书籍)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借助外力推动自己

再利用自己推动自己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后赚了100万的?”

很多人了解一个事情,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则会:在知道“其所以然”之后,就会利用当中的道理和规律来帮助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升。


这就是从一个当局者的经历,抽身出来,用上帝视角来看待自己成长过程了。


我所理解的心理学,它并不是读心术,也不是利用PUA去操控别人的思想。(现在普遍认为PUA是情感操控的意思)


而是我知道人性是很难自控的,但可以借助“外力”去控制。

此时,我就充分利用这类心理学书籍和文章等,借助“外力”去“操控自己做正确的行为”。


而这,就是“借助书籍PUA我”,到“我PUA我自己”的过程。


也就是,“书籍使我战胜了惰性,我使我变得自律”的过程。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如何让自己更自律?

那就是利用正确的、可以“操控”我们心理的书籍和文章,让我们能不假思索地行动起来,做正确事情的过程。


我也是一个懒惰的人,因为人性如此。

但我会在自己松懈的时候再看一遍《看见成长的自己》、《百万富翁快车道》这一类书籍,借助外力,来自我“操控”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力,推动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对,我也这么认为,但不是单个选择,别过分强调“单个选择”的重要性。


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因为在某个时间节点做了某个正确选择那么简单,而是做了“无数个正确的选择”,才造就了最后的成功。


因为,每一次简单的选择,都影响着后面事情的发展,每一次选择,你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支撑你做正确的判断。


你可以理解为,我的文章就是一本鲜活的《看见成长的自己》。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你有所影响,也更希望,你也可以跟我一样,去多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去了解如何Push自己往正确的方向走,往可以成功的方向走。


但最终,想要作出改变,靠的不是我的文字,靠的还是你自己。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你,我现在走得比你快,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