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人们常说人性是复杂的,也的确,因为不到最后关头,可能你永远也无法看到一个人真正的人性是什么样子的,而人性之所以说他是复杂的,也正是因为人性是多变的,是成长的,是抉择的。

现在经常流行的一句话叫:"我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样子",诚然如是,因为人性本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人或物,不断地面临抉择,不断地在成长,在演变,如此的悄无声息,令人失察,待到自己回首看去,瞠目之下,也只能空叹一声。

永远别去考验人性,这是当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即便在你心中,你觉得会是如此,但人性是多变的,是猝不及防的,人人如此,也谈不上说谁优谁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一个颇为臭名昭著的人物——吴三桂,看看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人性演变以及他的人性抉择。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吴三桂与陈圆圆

吴三桂,字长伯,对于吴三桂来说,他的祖父以及他的父亲都是贩马出身,所以他的出身其实并不算得上好,但也耐不住他有个"身怀绝技",长袖善舞,眼光独到的父亲,把自己从一个马贩子硬生生的变成了一个边关总兵,还与辽西望族祖大寿结成了姑舅之亲,所以吴三桂的起家,发展依靠着自己父亲的余荫还是非常的顺风顺水的。

年幼的吴三桂在自己的父亲以及舅舅或者说姑爷共同影响教导之下,可谓是文武双全,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武举,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明朝九边示意图

吴三桂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他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华正好赶上了大明朝形势最为险峻的时刻,让他有了英雄用武之地,能够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让他面临了很多抉择,经历了很多痛苦,遭受了很多身与心上的双重折磨,所以说,生在这个时代,即是吴三桂的幸事,也是他的不幸

前面说到人性这东西是复杂的,是成长的,是多变的,后世被人们称之为老奸巨猾的吴三桂,在他初出茅庐的表现确实要刷新人们的三观,刷新人们对于他的认知。

据《吴三桂纪略》中记载 ,说在崇祯某年,祖大寿守卫大同,面临的是四万后金军队的攻打,于是祖大寿这个人就派出了自己的妹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着几百个人出去侦查下敌情,看看外面有啥情况,也好早做准备,结果倒霉的是,侦察侦察着就落到了数万后金军队的包围当中了,好在的是,后金方面看到这就几百个人,是想抓活的,就围而不打,而祖大寿这边看着也不敢去救呀,这害怕呀,也打不过。

而这时救父心切的吴三桂哭着下跪求了三次出兵,没得到同意,就请求只身带着二十家丁出城救父,一路奔驰,先射杀了敌首,打乱了敌军阵势,趁机与自己的父亲联合之下,险而又险的逃出了包围圈,回到了城中。

《吴三桂纪略》

三请,俱不应,乃跪泣曰:‘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死之。’祖似应不应,曰:‘嘎!’以为必不能救也。王即跪而应曰:‘得令!’下楼开城,率家丁仅二十人赴援。

王面血淋漓,下马跪泣。祖抚王背,曰:‘儿不忧不富贵。吾即题请封拜,易事耳。’斯时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所以你看,这时候的吴三桂,不活生生的一个大孝子,忠义的表率嘛,就连四王子也就是皇太极都夸他好汉子云云,也因为如此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名头就此传扬了出去,吴三桂的发家史就此开始了。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有了名声和功劳还不够,毕竟在明末那个黑暗的体制当中,人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前面也说了吴三桂的发展也得益于他有个好父亲,提前给他铺好了路子,不仅给他找了个祖大寿当舅舅,还给他找个了干爹,也就是当时的监军高启潜,明朝我们知道,大军在外,武将归文臣管,文臣又归太监管,也就是所谓的监军,所以你看,在这层关系之下,吴三桂又岂有不顺风顺水的道理。

然而在不断地经历战争,看到了辽东局势的种种,以及袁崇焕的死等也使得吴三桂认识到了实力的重要性,让他明白了保全自己的重要性,其他都是虚的,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一点也不排除受其父亲的影响,毕竟吴襄也是这样的人,打不过那就跑吧,就像大凌河之战,他作为援军救援,结果直接就跑了。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吴三桂剧照

崇祯十四年,锦州被围,粮草不济,这时候谁都不敢冒头给锦州,松山等地运粮,吴三桂主动出马,数千车粮草,稍有不慎那就不堪设想,不过吴三桂聪明之处也在于,他就赶着过年期间送,要知道咱们中国人是最喜欢过年的,尤其是东北那边,所以有惊无险。

而对于吴三桂人生影响第一大的战役恐怕就属于接下来的松山会战了,说是会战其实就是支援锦州导致路上十三万人马被清军围困在了松山一代,被围了怎么办,跑吧,结果讨论出分四路突围,结果吴三桂先跑了,导致整个局势的崩盘,一系列的影响之下,吴三桂是顺利跑到宁远招兵买马继续抵抗清军,但是他无数亲朋好友,一票舅舅们就全被一锅端的投降了。

这也是吴三桂清晰的认识到保全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最直接的实践,也从此开始逐渐加重了他的私心,开始了自己的转变,即便说此刻的转变还并不是非常大,至少在大是大非面前,此刻的他看的还是很明白的。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皇太极

对于皇太极来说,此刻整个关外除了吴三桂还占着宁远之外,其余势力都或降或死,于是就让祖大寿等人给吴三桂写招降信,吴三桂拒绝了,而后皇太极没放弃,亲自给吴三桂写信招降,许诺各种好处,不过吴三桂也还是态度友好,非常礼貌的回信拒绝了,皇太极第二次写信,同样被拒。

那么此刻的吴三桂为何会频频拒绝皇太极的橄榄枝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忠君爱国的思想,前面说了吴三桂自小文武双全,他不仅是一个武夫,还是一个读书人,所以对于大是大非,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看的还是很重的。

2.对于崇祯皇帝恩情的报答,自己以及自己父亲临阵脱逃,打不过就跑,给明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崇祯皇帝对他还是恩赏有加,对比袁崇焕的话,那他自己真可谓是皇恩浩荡了,所以感激之情,提拔之恩也是他不忍背弃的原因所在。

3.处于对皇太极的蔑视,在那个除我中华外皆蛮夷的时代,向当时被称为蛮夷的后金政权低头也是一种耻辱,是身为读书人和掌握大权的吴三桂所不愿意的,而且事情还没坏到那一步。

4.对于明朝政权还有一定的信心,毕竟李自成的军队在吴三桂这些辽东精锐面前来说,还真的是不够看,所以他认为此刻的局势还没到最后一步。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只不过随着,宁远到上海关之间的三座城池的失陷,使得宁远的存在尤为的尴尬和危险,所以吴三桂提议,放弃宁远,全力防守上海关,即可御敌于关外,又可以快速支援京师重地,一举两得,结果未被通过。

《明季北略·卷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初到议彻宁远守关门,三桂与蓟督王永吉、辽抚黎玉田等,谓辽东前后卫复失,宁远势孤难守,宜彻宁远兵民,入守关门,即京师猝有寇警,关门之援,旦夕可至。上下其议,给事中吴麟征言彻之便。一时廷论群哗。诸阁臣尤相左,言无故弃三百里,臣等不敢任其咎,事遂寝。

随后李自成进逼京师,崇祯召集天下军队勤王,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驰援京师。

而此刻就有两个选择摆在了吴三桂的面前,一是不管不顾,放弃宁远百姓,任由他们遭受后金屠戮,直接赶赴京师勤王,二是带着满城百姓,先撤到三百里外的上海关,所耗不过十日光景,再驰援京师,吴三桂选择了后者。

《明季北略·卷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三月封三桂平南伯,征兵入援。三桂不即行,及三月初旬,始出关,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

其实照理说,有着其他勤王部队的支援,加上京师三大营,以及各守卫部队的存在,依托北京这样的城池,别说守各十来天,就是几个月也没问题啊,结果数日间就破了,为内鬼所致。

《明季北略·卷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内城

太监曹化淳同兵部尚书张缙彦,开彰义门迎贼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李自成剧照

而这时候的吴三桂内在的支柱就已经崩塌了,效忠的对象没了,又被夹在一狼一虎之间,都逼着他表态,这时候摆在他眼前的选择就只有四个,一是自立为王,自导自演一场君权天授,黄袍加身,或者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行,实力不允许啊,即便说他不想低调,但实力不够啊,就几万人马,掀不起大风大浪来啊。二就是投靠李自成,毕竟都是同胞,共为汉人,皇权交替历史规律,也能接受。三就是投靠满清,不过名声不好听,一辈子就得背负这个卖国骂名了,四就是拥立太子,在新开一份家业,自己说不定也能成为从龙重臣。

实际上此刻还是有着拥立东宫继续奋战的想法的,只不过随着李自成手下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抢了吴三桂的家财,欺辱了吴三桂的父亲,让吴三桂看清了李自成对他的态度,再加上君仇父恨之下,彻底断绝了投靠李自成的念头

《明季北略·卷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自成入京,刘宗敏系吴襄,索沅不得,拷掠甚酷。三桂闻之。益募兵至七千。三月二十七,将自成守边兵二万,尽行砍杀,止余三十二人。贼将负重伤逃归。三桂遂据山海关

而这也进一步的把吴三桂自己逐渐的逼到了末路,随着李自成的杀吴三桂一家老少以泄愤后,吴三桂的牵挂其实就已经被完全斩断了,所谓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以及灭国之耻,一步一步的把吴三桂推到了满清的阵营。

只不过此刻的吴三桂想的还只是利用满清,对付李自成,自己还是拥立明太子登基,重整大明江山,所以开上海关,引清军九王入关对敌

《明季北略·卷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三桂知大清兵已在关外,遂突围出外城,驰入,大清壁中,见九王,称臣,遂稽其首,以白马祭天盟誓入关,九王总重兵居后队

二十七,三桂传帖至京,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服帝丧,整备迎候东宫。三十日丁亥,自成西奔。五月戊子朔,皇太子在三桂军中,传谕京中官民,各宜整肃静候。士民大喜相庆。

只不过李自成这头狼不好对付,比他更强的虎又岂是好相与的?骑虎难下之下,满清入关,占据北京城已经是既定事实,吴三桂开关纳降不是降也是降了。

明朝末歌之吴三桂的抉择

所以,到了这一步,吴三桂就已经彻底没了后路,曾经坚持的忠君爱国思想,家国大义,被一系列的经历践踏的粉碎,一步一步到了悬崖的末端,为了自己的生存,也无外乎做下了累累恶行罢了,毕竟此刻的他没有选择,若真有选择的余地,也不至于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