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實物故事|駐村第一書記王建黨的扶貧日誌

民間實物故事|駐村第一書記王建黨的扶貧日誌

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實物:駐村日誌

故事:王建黨是長城新媒體集團駐張北縣油簍溝鎮興隆村第一書記。2017年3月至今,他和工作隊員一直吃住在村裡,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戶,針對每個貧困戶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方案,詢民情、訪民意、問民需,謀劃富民產業。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種植新品種馬鈴薯,興隆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上升到2019年的8200元。昔日貧窮落後的壩上小村,“蝶變”為美麗富饒的新農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講述者:長城新媒體集團駐張北縣油簍溝鎮興隆村第一書記王建黨

我叫王建黨,是長城新媒體集團駐張北縣油簍溝鎮興隆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2017年3月,我和兩名工作隊員來到了興隆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珍藏了4本河北省委組織部發給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日誌。

民間實物故事|駐村第一書記王建黨的扶貧日誌

王建黨的4本駐村工作日誌。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攝

坐在大娘家的土炕上嘮家常,在蔬菜大棚裡和村民一塊栽苗,幫著村裡建起磨麵坊、榨油坊……每當我翻開工作日誌時,這一幕幕往事便浮現在眼前。

工作日誌是我工作上的好伴侶、好幫手。它記錄了工作隊在興隆村每一天的工作情況,記錄了入戶走訪時每一個貧困戶的家庭情況,記錄了村裡扶貧產業發展情況,記錄了駐村工作隊員與父老鄉親結下的真摯情誼,記錄了消費扶貧點點滴滴感動人心的瞬間……

駐村幫扶期間,有辛酸,有苦澀,有艱辛,有不解,有歡笑,有淚水,工作日誌裡面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內容。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必須得有硬措施,必須得有好辦法。我們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關鍵,積極跑辦脫貧項目。

駐村扶貧,既要下得去、蹲得住,更要幫得上、幹得好。我們幫著村裡建起了村集體磨麵坊、榨油坊,既方便了100多戶村民就近加工,每年還可給村集體帶來1—2萬元的收入。村民加工後的胡麻油,除了自家吃以外,還可以向外銷售。賣胡麻油,比單純賣胡麻,收入增加了一大截。此外,我們還幫著村裡建設村級網頁“張北·興隆聚焦網”,成為村裡對外宣傳和銷售的平臺。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農業科技這棵大樹,在興隆村愈發枝繁葉茂。經過品種改良,馬鈴薯由原來的最高畝產2000斤,增加到畝產6000斤以上。村裡與河北農業大學張北試驗站合作,引入大量新技術、新品種。村裡湧現出一批技術能手。

在聚焦“兩不愁 三保障”扶貧工作重心的同時,我們大力推進精神扶貧,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我們幫助村裡組建起一支廣場舞隊伍,活躍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在村民的精氣神更足了,奔小康的幹勁更大了。我們還打算增添部分樂器,再成立一支興隆村鑼鼓秧歌隊。

過去的興隆村,名不副實,產業凋敝,村容村貌髒亂差,是個十足的“空心村”。現在的興隆村,變得名副其實,越來越興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脫貧攻堅在路上,不破樓蘭誓不還!脫貧不是目標,我還要帶領父老鄉親走向小康生活,帶領興隆村走向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