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六)那个被口口相传的朱买臣 真的“覆水难收”了吗

第457篇文章

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奶奶讲朱买臣的故事。那时候年纪太小,并不能完全听明白奶奶的意思。只是隐隐约约地觉得,奶奶是很憎恨朱买臣的妻子的。但究竟为何憎恨,却并不清楚。

后来慢慢长大,渐渐地从书中见到了朱买臣的名字,才大略地知道朱买臣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大意是说,朱买臣五十岁前穷困潦倒,以砍柴为生,为妻子崔氏所不齿,并最终离他而去,另觅新欢。及至后来买臣得汉武帝赏识,获封会稽太守。崔氏恬不知耻,又来投靠。买臣遂取一瓢水泼于地上,谓其妻曰:“若能将覆水收起,即可再续前缘。”崔氏闻言急忙匍匐在地去揽那已覆之水,但揽到手里的只是些泥浆而已。买臣见此,即不复多言,绝尘而去。崔氏羞愧难当,精神失常。成语覆水难收也就由此而来。

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戏剧中的戏说而已。这故事历经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清代昆剧《朱买臣休妻》及民国京剧《马前泼水》的不断演绎,才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口口相传的这个剧情。

历史趣谈(六)那个被口口相传的朱买臣 真的“覆水难收”了吗

故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往往是传奇、演义这样的艺术形式,因其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激烈,非常容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如我们一说三国,谈的都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三国志》却被抛诸九霄云外了。

朱买臣的故事也是这样。《汉书·朱买臣传》中其实并未有覆水难收的记载,也没有买臣妻抛弃后夫重求买臣的情节。正史记载的买臣夫妇根本不是那个样子。

朱买臣乃西汉时吴郡之人,其妻姓名不详(非为戏文中之崔氏),嫁给买臣二十多年始终落魄。买臣性喜读书,但生计亦须维持。无奈只得上山砍柴,勉强糊口。每次上山,妻亦同往。往往买臣负薪在前、妻子跟随在后。一日买臣不知读了什么好书,一路上吟诵不绝,引得妻子不快,屡劝不听。到了集市,买臣声音反倒越来越大,响彻市中。妻子彻底被激怒,遂告知买臣说:“汝读书多年,尚以砍柴为生,当知读书无用,奈何仍如此不知悔改。如今我已跟你二十余年,也算仁至义尽,不如放我出去,另觅别家。也算你于我有恩。”买臣对曰:“吾今已四十有余,而命中富贵当在五十岁上。奈何等不得这数载光阴呢?”其妻不以为意,决绝辞去,另觅夫婿去了。

历史趣谈(六)那个被口口相传的朱买臣 真的“覆水难收”了吗

妻子既已离去,买臣只得独自砍柴,维持生计。一年清明时节,买臣砍柴归来困饿难当,又逢天降大雨。没奈何只得趋入一处墓地避雨。碰巧的是,竟然遇见其前妻与一男子前来上坟。妻子见其困顿,遂以上供之酒饭相赠,使买臣聊慰空空之肚囊。而那男子,当然即是买臣妻的后夫了。

数年后,买臣发迹。其时买臣果为五十岁。武帝知其过往,以会稽太守相授,并以项羽之语告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买臣遂归,乡人知其显赫,争相往路旁一睹朱太守之丰仪。买臣坐在车上远远看见其妻也在人群之中,遂使人将前妻夫妇接入太守府中好生将养,并专门辟出府中后园供其居住。然其前妻亦是一烈性之人,见买臣虽供以衣食,终不能同享富贵,遂投缳自尽。买臣仁厚,仍以重金馈其后夫,使厚葬之。并许其后夫仍可于后园居住。

历史趣谈(六)那个被口口相传的朱买臣 真的“覆水难收”了吗

观正史所载之买臣故事,虽不及戏剧之人物冲突强烈,但毕竟买臣有义、其妻有节,尤其是墓园赠饭一节更是可圈可点。始知人活一世,毕竟都有恻隐之心。妻子另觅贤夫未曾与买臣形同路人,买臣骤得富贵亦未睚眦必报、报复妻子,甚至于在妻子死后仍能厚待其夫。每每读来都有几分温情在心间。

原来,戏剧的叙事原都无所不用其极,最能抒发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或者说是最劣根性的东西。用在朱买臣身上,就是夫妻分离,就一定是形同陌路;若得翻身,就一定要疯狂报复。但是,人与人之间,真的有这个必要吗?买臣夫妇二十多年的情分,原也不至于如此。故而有时候正史的记载反倒更客观、公允一些,也往往更能代表真正的人性。

于今方知,朱买臣并没有以“覆水难收”的方式羞辱过他的妻子,他是个真正的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