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樓宇經濟探路十年再進階 打造“世界辦公室”擴大服務半徑

每經記者:餘蕊均 每經編輯:趙橋

進入新發展階段,成都如何在全球網絡連接中實現全球資源要素配置?

上週,這座西部城市專程赴上海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就“十四五”發展、2035遠景目標以及2050發展戰略把脈、問診。專家建議的一項核心內容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加強“平臺構建、網絡連接、樞紐建設”,以此實現高密度的投入產出循環和高能量的功能服務輻射。

在此之前,11月20日,成都首次以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題舉行高規格會議,希望通過5年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產業社區和特色樓宇,生產性服務業規模達到8800億元,佔GDP比重增至35%。

種種信號表明,加碼先進生產性服務業,以成都為中心拓展服務半徑,將成為其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一招。在此背景下,作為載體平臺的“樓宇”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孕育的“樓宇經濟”進入新一輪高質量成長期。

經過近10年發展,成都現已“長”成19棟超甲級寫字樓、37棟甲級寫字樓、85棟市級專業特色寫字樓,為集聚先進生產要素提供了優質空間供給,同時,納稅貢獻過億的“億元樓宇”達到107棟,“立起來的開發區”作用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11月16~18日舉行的2020中國樓宇經濟全球合作大會期間,3項由成都牽頭研製的國家標準正式發佈,為在更大範圍實現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成都經驗”。

成都樓宇經濟探路十年再進階 打造“世界辦公室”擴大服務半徑

成都IFS寫字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國家標準

明年4月1日起,《樓宇經濟術語》《商務樓宇公共服務規範》《商務樓宇等級劃分要求》將在全國正式實施。這是樓宇經濟行業的首個國家級標準,核心在於術語的標準化。

“通俗來說,就是取名字。”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常汞表示,過去由於各地對同一件事物的說法和習慣不同,會出現上報數據不統一的情況,國標的實施可以規範全國樓宇服務管理活動,實現從“經驗服務”向“標準化服務”的轉變,促進樓宇經濟發展方式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那麼,什麼是樓宇經濟?上述國標做出了明確界定——以商務或者是商業樓宇為主要載體,同時通過開發、出租、出售等方式集聚延伸擴散相關產業的經濟活動。

在等級劃分上,國標首次定義了超甲級商務樓宇、甲級商務樓宇和乙級商務樓宇,對相應的區位與交通、業權狀態、硬件設施、運營服務等四大要素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超甲級商務寫字樓為單一業主,甲級寫字樓最大業主持有量不得低於50%。

為何如此強調業權狀態?這與成都的親身經歷有關。調研報告顯示,自2008年起,成都商業、辦公樓宇發展迅猛,但散售型商務寫字樓因為產權分割所帶來的弊端隨之而來。一棟位於市區中心的商業樓宇,就因為分割銷售,1000多個業主難以形成統一決策,錯失了功能升級、業態調整的機遇,最終導致虧損停業。

為此,成都過去十年一直在積極探索樓宇經濟服務標準化之路,通過“10年地標研製、5年地方實踐、3年國家試點”,終於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成果。

通過試點建設,成都樓宇經濟曾經存在的產業承載能力不強、產業集聚效益釋放不充分、樓宇載體品質不高、低端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3項國標的發佈不僅填補了國內樓宇經濟標準的空白,也充分發揮成都樓宇經濟標杆示範城市的引領效應,為率先掌握全國樓宇經濟行業話語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下一步,落地實施尤為關鍵。按照成都的設想,要繼續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實現標準模式從“專項機制”向“長效運行”轉變,同時要加強對外開放合作,實現標準話語權從“立足國內”向“瞄準國際”轉變。

創新典範

日前,成都獲評“中國樓宇經濟創新典範城市”。中國商業地產行業2020年會上公佈的頒獎詞寫道:近些年來,這裡的政府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市場呈現出強大的吸納能力,企業呈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如今,這座城市的樓宇經濟一片繁榮景象,推動與引領著中國樓宇經濟的進步和發展……

一個背景是,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催生了“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象,但“重建設輕運營”帶來了大量資源浪費,導致“人地矛盾”較為突出。面向未來,集約節約用地,特別是提高產業用地產出效率,已然成為共識。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開發建築、開發載體已經走到了末端,關鍵是怎麼把已經開發的樓宇運營好。”成都市樓宇經濟促進會秘書長張萍表示,“成都率先在全國提出發展樓宇經濟,就是如何把一個建築載體演變為經濟載體。”

招商蛇口成都公司總經理王曉波表示,樓宇經濟的誕生,首先就是有效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可以在非常有限空間裡彙集大量的人才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同時,它也是現代服務業彙集和輻射的結果,樓宇聚集區可以極大提升空間形態,增強吸引力、提高租金。

特別是近年來,通過不斷優化整合、精準定位,成都樓宇逐步形成了“一樓一特色、一樓一產業”的發展格局,為重塑城市經濟地理、構建產業生態圈提供了重要支撐載體。

如今,高質量發展樓宇經濟的“價值”已經顯現。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5000平方米以上商務樓宇創造的GDP增加值約為8032億元,佔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72%;稅收貢獻約為1153億元,佔全市稅收總額的39.7%;共吸納就業人數近313萬人次,佔全市第二、三產業總就業人數的51%。

截至今年10月底,成都共有超甲級寫字樓19棟、甲級寫字樓37棟、市級專業特色寫字樓85棟,納稅貢獻過億的“億元樓宇”已從2014年的22棟增加到107棟,增長386.4%。

眼下,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也為樓宇經濟探索“綠色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此次樓宇經濟全球合作大會上,成都一口氣推出了4個TOD項目,“TOD樓宇經濟模式”有望推動經濟社會綜合效益進一步優化。

連接世界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以仁恆置地廣場為例,作為成都首批超甲級商務寫字樓,其入駐企業包括IBM、德國大眾、杜邦等4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外資企業、機構佔比高達70%。

成都IFS自開業以來,吸引了花旗銀行、渣打銀行、麥肯錫、畢馬威等一批國際高端服務業企業進駐。渣打銀行華西區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在紐約,渣打銀行一定會在時代廣場落腳,在成都必選IFS,因為“這些地標建築不僅能為公司帶來巨大的商貿流量,更能提供完整的商業生態圈。”

在張萍看來,這些國際高端企業陸續落地,說明成都已經具備了能夠承載他們發展、發揮他們功能的空間,“如果不具備國際化、現代化的樓宇,他們也不可能來。”

用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的話說,“今天的樓宇佈局就是明天的產業佈局”,如果樓宇功能品質不優、服務質量不高,勢必會成為未來影響產業高端導入、高端產業集聚的“短板”。

一番未雨綢繆、加速轉型之下,成都成為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aWC)研究網絡評價體系中“上升最快的城市”——該體系以先進生產性服務提供商為重點觀測對象,通過考察他們的辦公網絡和信息流動來分析城市之間的互動和連通。

根據今年8月發佈的最新一期《世界城市名冊2020》,成都排名較2018年再次提升,成為唯一入選Beta+(世界二線強城市)的中國城市,在內地城市中僅次於北上廣深。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在受訪時表示,觀察2010年以來的排名變化可以發現,“成都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連接’受益城市。”

從時間維度上看,這與成都推進樓宇經濟發展進程保持一致,印證了“世界辦公室”的建設成效。但另一方面,中心城區優質樓宇的入駐率現已達到90%,新開發區域的樓宇還處於培育期,周邊配套有待提升,成都要想集聚更多國際先進企業,在全球城市網絡中“更上層樓”,無疑面臨挑戰。

在上海舉行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節點城市”被反覆提及。這也意味著,“世界辦公室”的質量、效益,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格局下成都的服務半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