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凡諾說:為何悲催的剩男總是被選擇性忽略

於凡諾說:為何悲催的剩男總是被選擇性忽略


文/於凡諾


於凡諾說:為何悲催的是,整個社會對於剩男總是選擇性忽略?


昨天寫剩女的一篇文章《剩女的困惑》發出去以後,不少讀者私信我,其中有一個讀者的一句話引起我很多感慨。他說:“比起剩女,其實剩男更嚴峻。可是悲催的是,整個社會似乎都在樂於談剩女,而對於剩男總是選擇性忽略。”

事實上,關於剩男,大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答案。

僅僅在我詢問過幾個不同的朋友後,他們的答案也都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個說:“剩男就是,35歲以後還沒有女朋友的男人。”而另一個則強調:“成年以後,沒有女朋友的男人都是剩男。” 還有一個則感嘆說:“當一個男人的能力太低,導致被女性忽略時,就成了一種真正的剩男。”等等。

也許就像剩女問題一樣,

如果聊過很多人,

我們會發現他們選擇單身的原因很多,卻都不是找不到女朋友這麼簡單。

很多剩男,往往是一種心理預期與現實落差,再加上陰差陽錯或者時機錯失而又不願意降低要求偷合苟容,最終失之交臂的結果。

實際上,真正找不到女朋友的人,在我所知道的城市打拼的這個男人群體中,幾乎很少。


那麼剩男問題究竟如何?

剩男為何被忽略?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身邊有沒有剩男。

答案是確實有。

實際上,從我們自身出發,我想可以有兩個維度供參考。

第一個是縱向觀察。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在自己熟悉的人中,男性單身的人數。從我自己這邊出發,我知道的人中,的確存在,如果離婚的不算,數數也有好幾個。至於具體原因,其中有的是自身不想結婚,他就喜歡獨身。有的則原因未明,但是大多情況,並非是找不到女朋友,而是不願意苟且。

第二個是橫行觀察。

在現在的很多單位,尤其那些35、40或者45以上的男性,孤身一人,或者就是沒有女朋友的人,其實數目真的不少。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基本上很多單位都有這樣的人。其中不少人還是公司高管,有房有車有存款。

如果我們對他們相互熟悉了,瞭解的信息一多,我們就會發現。

很多剩男其實更多隻不過是一種自我選擇。

不過,對於剩男,

尤其相比剩女,剩男的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卻明顯小很多。

比如對於一個大齡男性單身這一件事,社會的容忍度,也遠比對於大齡女性單身容忍度高。首先,對於大齡男性,過了一定年齡階段後,家裡人不會上綱上線,不會像對大齡女兒那樣施壓,往往說了幾回漸漸地也就順其自然了。其次,社會輿論對大齡男性也較為寬鬆。隨著時代變化,各種信息交流增多,找女朋友、結婚生孩子這樣的事情,也越來越被認為是男人個人的事情。選擇對象也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個人自由,一種個人選擇的自由。

再次,周邊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基本上不會再像過去鄉里鄉村的,無形中對大齡男性產生一種歧視壓力。今天,尤其是在流動性很強的城市,交不交女友,完成成了個人私事,與其他人無關。更無須其他人指手畫腳。一個小區,左鄰右舍,往往也不會有人,吃飽了撐著,自討沒趣,去橫加干涉或者隨意指責一個鄰居交不交女友的問題。


其次,剩男是一個社會層次男女比例失衡的衍生問題。

如果換一種視角,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數據來看待這個問題,

例如相關統計部門曾認為超過30歲就是大齡未婚人口。

國家衛計委家庭司編著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中也提到,我國內地單身成年人的數量已超過2億。而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曾預測,2030年以後,中國適婚單身男性人數將超過相應未婚女性人數的50%-60%。

此外據說,2012年,中國男性已經比女性多出6000萬人,雖然近些年差距有些縮小,但是局部而言,中國似乎爆發了“光棍危機”,高峰時期,中國剩男已超過6000萬。僅僅是在某些城市,剩男就超10萬,據說有些人“剩感”已經越來越最強烈。

更嚴峻的是,

現實中很多剩男是悄悄地就被剩下了,屬於隱性剩男。


還有,剩男問題,被某種文化所掩飾。

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那些宣揚所謂的“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這樣的傳統觀念,很多時候大概就成了剩男們一塊最大的遮羞布。而且絕大多數男人還有一個撒手鐧,那就是能夠接受與自己相差很大的女性。我們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有貧不擇妻、慌不擇食的說法。這一點非常不同於我所瞭解的很多剩女。


最後,這個問題,倘若真是能力不夠找不到女友,這樣的人們也難以啟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