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利與弊

1走藝術高考的利弊分析:報名人數多

據悉,2012年僅報考中國美術學院本科的藝術考生就有10萬之多,同比增長了50%。而與報名人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院計劃招生人數僅為1665人。同樣為美術類院校的中央美院2012年網報人數已達到3萬餘人,比去年多了一萬餘人報考;而傳媒大學2012年的網上報名人數超過2萬,比去年增加了4000人之多。

伴隨著藝考人數的瘋狂增長,大多數的藝術院校並沒有盲目提高招生人數,為了保證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2012年各大藝術類院校在總體招生計劃上並沒有增長,招生數量基本沒有大幅度調整,仍保持穩定,甚至是某些熱門專業招生計劃有所減少。據報道,中央美院為提升和保證教學質量,從2010年開始不再擴大招生,並適度減少招生比例,2011年減招50人,2012年招生計劃與去年一致,保持在800人。面對較高的報名率,錄取率則相形見絀,2012年傳媒大學最熱門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錄取比例為82:1;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初試淘汰率將近60%,而表演專業正式錄取的淘汰率超過99%.....因而,每年的一月到三月,各大藝術高校可謂門庭若市,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大有擠得“頭破血流”勢必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

2高考藝術生的利弊:要適合自己

簡單來說,利:藝考是傳統高考外的另一種考核方式,有利於招攬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弊:藝考沒有高考規範,評判標準含有大量主觀性質。

藝考作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倍受社會各界關注。藝考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具有藝術天賦的考生可以不通過嚴厲的高考上自己所喜歡的專業。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值得人們對藝考這另一“獨木橋”的制度和形式進行深思。

專家質疑,自然有理,然而這個質疑卻又帶著太多的“專業眼光”。實際上,擁擠在“藝招”這條獨木橋上的千軍萬馬中,有多少真的是熱愛音樂、享受藝術,懷著“藝術夢”,奔“感性素質”而來的呢?這些年來,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尤其是近兩年,很多省市的藝考生數量都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除了把當明星視為轉變命運的捷徑,“藝招”火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藝術院校的錄取分數要比普通高考低得多。而在這背後,還有另一個背景,就是許多中學的推波助瀾。

高考升學率是考核高中教育的重要指標,為自身“政績”計,許多中學動員文化課成績一般的學生轉考藝術類院校。有些中學甚至還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將低分考生強行組建新的“藝術班”。這些中學這樣做,打的算盤是考上了可計入升學率,考不上則無須再在高考時為升學率而動員這些學生“棄考”——動員“差生”“棄考”本是見不得陽光的作弊,不慎曝光就會玩火自焚。而現在讓“差生”報考藝術院校,則可以左右逢源。

報考藝術院校既需要專業特長,更需要學生的興趣天賦,用形象的比喻說,就是要有“藝術細胞”。而現在學校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沒有“藝術細胞”的學生考藝術院校,說白了不過是為了“藝術”地提高升學率,“藝術”地獲取“政績”。更要命的是,本無藝術天分又不喜愛藝術卻被迫上“藝術班”去參加“藝招”,很可能是浪費了時間、鈔票與精力。看看那些為報名而在長夜中排隊,凍得發抖的孩子,看看那些陪著孩子輾轉各地應考,大把花錢的家長,想想那僧多粥少的錄取率,不由得扼惋長嘆。那些軟硬兼施讓學生轉考藝術類院校的中學,你們都做了些什麼?而在背離了審美目的的藝術教育中,即使一些考生走進了藝術院校,畢業後勉強進入專業院團,也缺少起碼的敬業精神——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熱愛過藝術,把藝術當成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