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誰說在家就不能逛博物館了?

“聽得見的博物館”瞭解一下!

人民日報文創

與山西地質博物館、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宣傳中心、

太原廣播電視臺一起,

分享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

大家足不出戶,

就能領略大自然的奧秘!

家中有小朋友的,

更是非常適合一起聽哦!

今天我們要講的,

可是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的遠古霸主——

恐龍。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集——恐龍的世界

01大同雲岡龍

大同雲岡龍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的科研人員

在2011年發現的大型植食性恐龍

它的化石產自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

上白堊統助馬堡組的紫紅色泥岩中

經過發掘和修復,

得到了頭骨、頸椎、背椎、尾椎、肢骨等部位

數量很多的化石。

這些破碎的化石又經過挑選、

精修及補配等工序,

由裝架師專業裝架,

一具長11米,高4.5米的史前巨龍

便赫然屹立在眼前了,

非常的威武壯觀。

那麼,大同雲岡龍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研究結果表明,

大同雲岡龍生活在

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時期

這種恐龍一般身長10到22米,

高4到10米,體重超過5噸。

它們後肢粗壯,前肢細弱

行走的時候要用尾部來保持身體平衡。

它們的頭骨很長,

頜骨兩側長著菱形的牙齒,

數量多達2000多個

是恐龍世界的牙齒“大戶”,

這些牙齒能夠很好地

咬碎堅硬的松針松果。

同時大同雲岡龍喙吻部又寬又扁,

類似於現代的鴨子嘴巴,

所以它還是鴨嘴龍的祖先類群。

大同雲岡龍的家族觀念很強,

一般過著群居生活,

成年恐龍會很好地保護它們的巢穴,

並給幼龍餵食,

直到它們長到能夠自己出去覓食為止。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大同雲岡龍有著

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雖然處在食物鏈低端,

經常面對各種食肉類恐龍的侵害,

但它們有自己的躲避方法和防禦能力,

經常能逢凶化吉,

是一種進化得十分成功的恐龍種類。

長期以來,

因為缺乏晚白堊世早期的相關化石材料,

古生物學家們

對於鴨嘴龍科恐龍的起源還不清楚,

而大同雲岡龍的發現

創造了晚白堊世早期基幹鴨嘴龍超科一個新的記錄

填補了鴨嘴龍超科向鴨嘴龍科過渡的空白

豐富了基幹鴨嘴龍超科恐龍的成員,

對闡明鴨嘴龍科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

大同雲岡龍是由山西地質博物館獨立發掘

並與相關科研機構共同研究命名的,

這個名字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這不僅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的榮譽,

更對山西省的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02晉地甲龍

2011年的一個炎炎夏日,

山西地質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左雲縣野外考察時

偶然間發現在白堊紀中期的地層中有化石露出。

經過艱辛的挖掘、修復工作,

化石的“真身”終於完好地從圍巖中暴露出來,

它保存得相當完整。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經初步研究,它屬於“甲龍類”的一種,

但和目前已知的所有其他甲龍都有所不同,

它可能是最原始的具有骨質尾錘的

甲龍類恐龍

為突出它的發掘地為山西,

2018年其正式命名為“晉地甲龍”

晉地甲龍所屬的甲龍類家族

物種數量相對較少,

不像恐龍中的一些其他門類一樣“人丁興旺”。

這類恐龍的一個典型特徵

是全身披滿了厚重的甲板

所以叫“甲龍”

它們笨重的身形又與坦克有幾分相像,

所以有人又把它們稱為“坦克龍”,

在科幻電影《侏羅紀世界2》裡就有它的身影。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晉地甲龍身體的兩側

對稱地分佈著兩排近乎三角形的

棘刺狀甲板

看起來應該是威風凜凜。

這些甲板可能會對潛在的捕食者

起到心理威懾的作用,

讓捕食者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而甲板本身的物理防護效果也不容小視,

在捕食者決定冒險一搏時又

能讓它無處下嘴。

甲龍類目前包括了

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個科,

晉地甲龍屬於後者。

甲龍科中的進步成員

一般在尾部末端長有一結實的骨質尾錘,

晉地甲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它尾部末端,

長著一枚橄欖球形狀的尾錘

整體上看,好像在尾部長了一個“大錘”。

有人曾利用現代工程力學模擬手段

對這種“大錘”一般的結構進行了研究,

發現在全力揮動的情況下,

這種尾錘的衝擊力之大足以擊碎骨頭

可以想象,

晉地甲龍的尾錘揮舞起來,

一定也是威力十足。

儘管我們還沒法確定

揮動尾錘這一行為一定是為了爭鬥,

但和晉地甲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捕食者

對此肯定會有幾分忌憚。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晉地甲龍還有一個“怪異”的特點,

它長有九曲迴腸般的複雜鼻腔

對這一特徵的具體功能,

科學家曾經頗有爭議。

2018年,關於甲龍類的一項驚人研究問世,

科學家用一些儀器模擬了它們的複雜鼻腔,

發現其形狀非常有利於水熱交換

換言之,晉地甲龍簡直是長了一臺天然的空調。

這一結構和我們哺乳動物呼吸系統中的鼻甲骨

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複雜結構的進化出現,

很可能與“甲龍類”保持腦部熱平衡的需求

有著緊密的聯繫,

讓它們可以適應中生代氣候複雜多變的環境

晉地甲龍長有相對纖弱的葉形牙齒,

比起其他植食性恐龍,

它們可能非常不善於

日常處理比較堅韌的食物

它的四肢短粗,距地面很近,

極有可能不會採食超過地面高度1m以上的植被。

晉地甲龍已經在地下沉睡了將近1億年,

經歷了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捱過了風霜雨雪、四季輪迴,

終於等到在山西地質博物館

有幸與大家見面的這一天。

儘管已經過去那麼長的時間,

它的化石依舊能為我們提供如此之多的生命信息。

03霸王龍

霸王龍可以說是古生物界幾乎家喻戶曉的明星了,

曾出演過《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等電影,

不少古生物迷對它的各種“花邊新聞”也已經相當熟悉了。

霸王龍的正式全名為“雷克斯暴龍”

它的屬名“暴龍”在拉丁文中直譯過來是“暴君蜥蜴”的意思,

它的物種名音譯“雷克斯”在拉丁文中也是“國王”的意思,

可以看出這真是一個充滿“王霸之氣”的名字。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霸王龍生活在

距今6800萬到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最晚期

由於白堊紀末期時,

所有的非鳥類恐龍都滅絕了,

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即將宣告結束,

霸王龍真可謂是“恐龍王朝”的末代君主了!

那段時期的北美洲

被一條南北向分佈的海道所分隔,

海道西側的陸地被古地理學家

叫作“拉臘米迪亞大陸”,

霸王龍就生活這片大陸上,

所以實際上霸王龍的“恐怖統治”

僅僅侷限於北美洲的西部地區。

這對於當時地球上其它地方的動物來說

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了!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

霸王龍體長約10餘米,頭最高處近6米

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在所有的陸地動物中,

霸王龍的咬合力最為可怕,

它的血盆大口裡有著

香蕉一般巨大而尖銳的牙齒

足以讓同時代的其他動物膽顫心驚!

根據對霸王龍生存環境的研究,

霸王龍極有可能是頂級掠食者,

它以當時的鴨嘴龍類、角龍類和甲龍類為食,

甚至連恐龍家族中的龐然大物

蜥腳類

也是它的食物。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有些人可能會對上述的說法有所懷疑,

還有人會對《侏羅紀公園》中

復原的霸王龍形象不置可否,

他們會認為僅僅從簡單的幾件骨骼化石

就推斷出這麼多信息,

似乎有點不太科學。

但是可能會讓許多人驚訝的是,

現代古生物學的發展

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霸王龍被發現的化石在大型獸腳類恐龍中

相對要豐富的多

因此古生物學家對它的研究相當深入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科學家曾經發現過它的皮膚印痕化石

這樣我們對霸王龍外表的推測就不會是憑空杜撰;

通過對它的骨骼進行切片並在顯微鏡下觀察,

可以對它進行個體發育方面的研究,

這樣我們估算霸王龍的可能壽命就不是無的放矢;

運用數學建模的方法

我們還能大致估計它的奔跑速度

利用現代化的CT掃描技術

我們甚至可以間接地研究它的大腦

搞清楚霸王龍的各種感官能力究竟有多敏銳!

對這種神奇的動物研究得越深入,

我們越能發現它還有更多的謎團等待著我們去解開。

這大概是霸王龍既能吸引普通公眾,

又能讓專業研究人員入迷的原因吧!

“聽得見的博物館”第7集——恐龍來啦

本文圖片來自山西地質博物館、攝圖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日報文創,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