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哲學在中國擁有極高的地位,不論是從歷史方面還是價值意義方面,都是中華民族燦爛而又偉大的精神瑰寶。

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從開頭先是強調了哲學對於中國的巨大意義和作用,在其列舉的一系列先秦哲學家諸如孔孟、老莊等人都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派系。這些派系又大致有三類:儒、道、釋。此時與哲學牽扯最多的即是宗教,就像有先人曾說過:宗教就是哲學與上層建築的結合。我十分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宗教向來都是與民眾精神心靈相契合的精神狀態,可以給予人民一些希望和信心。宗教在某種程度上是具象的哲學思考行為,是人們在宗教的信仰之下,用哲學思考著生活的行為。

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儒教並不是宗教,道教才是。但我不平甚認同,行為道教強調著長生不老,有一種征服自然的野心;道教的代表人物老莊曾提出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理念。先不說道教對於自然的觀點是否正確,光看其內部的矛盾就可知一二了。中國哲學傳統流並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精神境界,以達到在未來以哲學代替宗教的想法。

有很多聖人去追究哲學的內在精神,得出瞭如下結論:人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一個聖人,而成為聖人的至關重要的條件是是否放棄“生”。我認為“生”代表著現世的慾望需求,甚至是生命。若放棄,則是“出世的哲學”;不放棄即是“入世的哲學”。但這兩種想法都太過理想化了,把人的七情六慾拒於千里。

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的哲學從表面上看是入世的哲學,但實際上都有,這就體現了我國哲學內容的實用性,在使用的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明晰不足,暗示有餘。”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一大特性。

中國哲學精神形成的一大重要外部因素是:農本思想。中國作為一個陸地比重極大的國家,理所應當的具有了土地情結。哲學就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心理暗示,以及有限的自我鼓勵。在歷史中,隨著時代的不同,哲學的高度還在不斷的發展。

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再後來到了近現代時,由於西方思想的傳入,中國哲學思想廣泛吸收了外來思想,作為豐富自己的一大手段。明末清初的羅素、杜威訪華遊學,對中國的哲學理論都有了不小的影響。但是中國人最讓人覺得偉大的一點是,我們重視方法的研究,而不照搬照抄。這種精神才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重要力量。

在當今社會,我們一直追求著哲學的力量和智慧。生活中,處處有哲學,事事有邏輯,只有不斷去發掘事物的共性才能理性的看待生活、看待生命。中國的哲學是歷經千百年歲月沉澱下的寶物,我們深知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中,理性的思考是多麼重要的事情。然而正是他們,用生活實踐經驗,記錄了哲學的發展,為後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範本。

以歷史發展,看哲學變遷——淺談《中國哲學簡史》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沉默。”則是全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人就是這樣,先是有很多想說的,會用自己的一生去說去研究去了解,然後在日後去懷念去回憶和感悟。人總是在稍有了解時誇誇其談,一旦進入某種深度,你會發現這其中浩瀚無垠知識,宛如夜空中的星,你不知道該從何談起。對於枯燥的哲學,我僅是這樣的淺嘗輒止。但我希望,經過歲月的沉澱,我可以在擁有不小的人生感悟時重讀這本書,或許會獲得更深刻的感情。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