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后,但还是有不少的老师被借用或直接调离是怎么回事?

乐娃娃


有两种可能:一是发挥某些教书一般却有某种专长教师的特殊优势,二是通过走后门拉关系取得教学岗位,以使自己不致落聘。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比如有的教师他上讲台上课确实一般般,俗话说的不是教书的料,但他却擅长文案写作,善于待人接物和处理办公室的事务,那么把他借用到另一学校或机关主持办公室工作;还比如有的教师年纪较大,见识广,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如果把他借用到总务处去负责学校的后勤或基建工作,那可是极难得的人才。

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肯定都见过不少这样的现象。人生在世,不可能百般武艺样样精通,有些人有他的与众不同的特长,我们借用或直接调离他,以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很正常也应该的事情。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教师不落聘,为什么不做呢?县管校聘的目的肯定也不是一定要让部分老师落聘吧?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要坚决制止,及时曝光了。我们的民情习俗就是这样,当一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牵涉到个人根本利益时,总有些人喜欢利用人情关系,通过暗箱操作,以保全自己不受损失。在县管校聘的时候,有些老师业务素质和能力不行,又不想落聘待岗,就想歪点子,通过关系调到另一个地方去继续混,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歪风邪气,必须通过群众监督检举揭发,然后由纪委干预严肃处理。如果有腐败现象存在,那就要深挖彻查,重拳反腐。

对于在县管校聘后,还是有些老师被借用或直接调离的现象,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该认可的认可,该纠正的纠正,该处罚的处罚,以切实保障这一举措的顺利正确实施。


禾水广隶


县管校聘原本是一项不错的教师交流和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管理教师队伍,合理使用教师人才,能得上不能者下,淘汰不合格教师的举措。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却发现有些教师仍不断被借调,或者调离,这是怎么回事呢?

1、仍然有部分素质较差的教师钻管理机制的空子,在这混不行,去别的学校混。

在推行县管校聘机制时,很多教师发现一个漏洞,即有些混日子,素质较差的教师,发现在本校因为名声差,能力弱,根本聘不上时,便会想着办法调去别的学校,在新的学校里接着混日子。对于这种现象,不少老师特别痛恨,反感在管理上面太过于人情化,太过于放纵一些教师。

2、县管校聘仍然存在管与聘两个环节上的不严格现象,不能真正淘汰劣师。

县管如何管?校聘如何聘?尽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别忘了,在一个小县城里,人际关系既透明又隐晦,这就使“管”有时被人情关系左右,睁一眼闭一眼,使“聘”常以教师数量不足为由,不得不继续聘用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教师。如此一来,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淘汰机制。劣师仍然很轻松就被校聘,这使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质的提升。

3、县管校聘应该在教育厅设置专门的监督与举报电话,有专属部门处理违规现象。

在推行县管校聘机制的过程中,往往县一级和市一级,皆不能很好解决漏洞问题,恰就是因为人情关系太复杂,加上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教育厅设置专门的监督与举报电话,有专属部门单独去处理违规现象,这样才能遏制一些非正常因素。同时要加大淘汰与招聘力度,确保教师队伍处于动态的平衡发展。

结束语:任何好的机制举措,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都需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去落实,绝不能让一些劣师在教师队伍中混。更要让那些兢兢业业在教学岗位上奉献的教师得到较好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什么时候把人情关系真正解决掉,那时才能让县管校聘真正还原出本来的面貌。


寒石冷月


”县管校聘“的实质是教师流动性问题。”教师被借用或直接调离“也是属于教师流动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现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性“非常差,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校干上十年二十年非常正常,有的教师甚至从毕业呆在一所学校里一直干到退休。

教师”扎根“一所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情况呢?最直接结果就是这些教师由惯性而形成懒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还有一个比重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师合起伙来欺负校长。

中小学教师流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另择高枝,另谋高就。比如我们县里一些民办学校,一学期要补充几十名新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很多教师考取编制,或者到薪水更高的地方去了。

当然,教师被”借调或者调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不正常的,举例来说:比如乡下一些教师通过”钱或者人脉“运作,调到县中,这里面就藏有猫腻。

这种现象一直就有,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县中招聘教师是有潜规则的,即进城是2万元!

”县管校聘“从某种意义来说,一是解决教师流动性问题,二是解决教师流动中”暗箱“操作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