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從來不發朋友圈和天天發朋友圈的區別是啥?

渭南資訊


我覺得現在發朋友圈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除了微商,發自己的生活的人很少,一是生活很單調,二是發多了被人嫌棄炫耀,三是清楚的認識到別人對自家事情不關注。


我們看看愛發朋友圈的都發啥,微商不說了,為了吸粉都有髮圈套路,咱普通人就說普通人。


1,發生活。


孩子老公美食旅遊,這類最常見,你打開朋友圈刷一圈,比如我們這最多的是神獸已歸籠,太開心了,再配上幾張孩子圖。


還有吃了下午茶,自己做的,各種美食,打卡一般,也常見,比如疫情期間的各類涼皮,包子,饅頭都出來了,在朋友圈我彷彿看到了深夜食堂。


旅遊,這段時間少見,之前就是去一個地方,打個卡,沒啥自知之明的是刷視頻般的打卡,當然這也是最為人們厭惡的,還不如開個直播直接。有些人因為這樣,已經被默默的拉入了不可見中而不可知。還有一些人呢,低調點,網紅點秀一下,可以理解。

朋友圈看看世界足矣。


2,發雞湯。


多見於老年朋友,雞湯文轉發666,不知道都關注了什麼公眾號,一堆雞湯文已奉獻上。為此,我和我媽已經說了無數次。


不過這類還可以,他們朋友圈都是朋友,都是老年人,點贊倒是很多,習以為常。年紀大了,以這種方式分享一下生活,可以。


3,電影電視讀書。


捂臉,本人就屬於這一類,喜歡分享自己看過的好電影,順便影評一下,還有一些好看的書,當然,有時候打卡網紅書店,也被諷刺過。


想起來就發一下,畢竟朋友圈就像曾經的QQ空間,我有權利發表一下我的私人想法。


至於不發朋友圈的人,確實也不少,我估摸著是沒發習慣,或者是真的不喜歡共享生活,要不然對我分組了我不自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模式,我不喜歡那些經常說人家朋友圈事情的人,那是人家的生活,真假都不可亂評論,如果看不慣,不見就好。


世間的人千千萬萬,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就好。


極簡情感


每天都發朋友圈是什麼心理

1、秀幸福型 這類人往往內心安全感較高,心態積極樂觀,源於其父母的樂觀向上。也有些人的人際關係欠缺,希望通過“曬”獲得認同、滿足自我,積極地建立人際關係。但每天發太多類似信息,時刻期待別人點贊,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可能招致反感。

2、萬事通型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不斷獲取信息,在交際中獲得發言權,從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種高層次需要。但有時也是自卑感強的表現,希望通過獨到的觀點獲得認同,從而降低孤獨感,獲得社會支持。建議分析自卑的來源,與身邊積極樂觀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圈。

3、發洩型 偶爾宣洩對生活的不滿能減壓,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調節情緒了。這類人的不滿更多源於內心負面情緒的投射。他們常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別人,讓人不喜歡。建議這類人多找身邊最親近的人傾訴,獲取理解和包容,緩解焦慮,釋放壓力。

4、看客型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當大家都玩微信時,從眾心理會促使人們趕潮流,避免落後,體現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願發表意見,擔心自己的見解得不到認同。不妨嘗試適當表露自己,不但能緩解孤獨,提升幸福感,還可強化和拓展人際關係。

“曬”儼然成為朋友圈的生態規則,不曬,你刷朋友圈圖什麼?心理學家稱朋友圈“曬”是一種病,有心理問題。

.

.

至於那些你感覺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也許是別人早把你刪了。(關注“東京有點熱”,隨即抽取10名粉絲髮紅包哦)


用戶6797064441


首先覺得微信“朋友圈”應該更名,叫“微信圈”。因為微信裡的好友更像名義上的“朋友”,其實只是熟人、認識的人比較貼切。所以這個地方名叫微信圈比較靠譜。

微信圈裡基本不發信息的大概只佔5%,除了不會發的,就是不屑發帖,不大值得分析。倒是經常發帖的內容和形式、動機豐富多彩,琢磨起來頗有味道。就俺看到的按刷屏指數歸納以下分類:

①最高頻率是微商。不知道微商是否賺錢,反正是從業的朋友敬業愛業精神可歌可泣,從天不亮到後半夜,刷屏不止。產品介紹也是相當的細緻,三歲孩子就可以看懂減肥保健食品,男人都有買盒衛生巾自用的衝動……

②其次的高頻率是說教。這類朋友一是在領導崗位之外找到了教育部屬的方便法門;二是從未做過領導的在此卻能夠大過管人訓人的癮頭,那叫一個刺激。這類朋友幾乎清一色的原文轉發各類各色各樣的帖子,不厭其煩,每天幾十條不算多。主要內容是政經類、保健類、雞湯類、奇聞類、牢騷類……

③夢魘一類的帖子。這類帖子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十分的有趣,而且一般都在午夜前後頻發。發帖的大都是情慾難抑的詩人、憤世嫉俗的政治鐵粉、隨時可以衝向宇宙的幻想家……

再就是喜歡暴露的朋友,不厭其煩的曬孩曬吃曬幸福。以上發帖量一般佔到微信圈的90%以上。



由此,那些認真談生活、談工作、談理想的原創帖子就淹沒在這繽紛多彩的浮躁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