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1942年6月4日,太平洋上爆發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航母大戰——中途島海戰,這場海戰最後以美國海軍勝利而告終,日本海軍則損失了4艘艦隊航母、332架艦載機和大量精銳飛行員。此戰也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雙方戰略態勢發生了轉變,日軍的進攻能力遭到極大削弱,而美軍在太平洋上開始轉向戰略進攻。

1942年8月,瓜島爭奪戰拉開了美軍反攻的序幕。此前美軍海軍雖然獲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但埃塞克斯級和護航航母下餃子的時代還沒來臨,艦隊防空仍然是海軍建設的重中之重。

就在這一年,裝備了16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的亞特蘭大級輕巡入役,在實戰中讓美國海軍認識到了雙聯裝炮塔在防空作戰中的優勢。於是弗萊切級在列入了175艘建造計劃後沒再追加,美國海軍打算建造一型新式驅逐艦,這種艦將裝備127毫米雙聯裝炮塔,這就是薩姆納級。


源自於弗萊徹級的船體和動力

自從倫敦海軍條約簽署之後,美國海軍驅逐艦從法拉格特級開始就一直沿用了短艏樓船型。對於1500噸級的條約型驅逐艦來說,短艏樓船型既可以增加艙室面積,高速航行時又可以提高耐波性,使一艘千噸級戰艦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但是隨著武器系統、火控系統與指揮系統的不斷進步,艦橋也跟著不斷增大,因此當時美國驅逐艦普遍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典型的美國條約型驅逐艦


1937年條約時代宣佈結束,美國在繼續建造了最後一型1500噸本森-格拉夫斯級之後,新造的2000噸弗萊徹級採用了平甲板船型。這個噸位的驅逐艦使用平甲板船型仍然會存在甲板上浪、耐波性差的問題,但美國海軍認為除了在風高浪急的高緯度海域(例如北海海域),其他海域的海況平甲板驅逐艦應該可以應付。相對於這個缺點,平甲板具有重心更低、結構更強、建造工藝更簡單的優點,美國驅逐艦自此便進入平甲板時代。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弗萊徹級開創了平甲板時代


薩姆納級繼續沿用弗萊徹級的船體,採用了混合骨架、雙層船底結構,共分為15個水密區。縱向骨架一共有47根,兩舷各有16根,主甲板有15根;橫向骨架則有210根。艦體長115(114.8)米,寬12.5(12)米,吃水5.8(5.3)米,標準排水量2200(2050)噸,滿載排水量3515(3100)噸。從薩姆納級與括號中弗萊徹級的數據對比來看,雖然薩姆納級尺寸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排水量卻增加了不少。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薩姆納級DD705康普頓號,艦體與弗萊切級很相似


二戰期間美系驅逐艦的動力系統在本森級上走了一截彎路之後,在格拉夫斯級上總算脫離了伯利恆公司的設計,開始走上正軌並固定下來,因此薩姆納級在動力配置上同早先的弗萊徹級沒有什麼區別。鍋爐依然是4座巴威公司的重油鍋爐,蒸汽最大壓力還是4,100 kPa,最高溫度也是454°C。主機為2臺通用或者西屋公司生產的蒸汽渦輪機,配雙減速齒輪,雙軸推進。動力艙採用了從本森級便開始的鍋爐艙-輪機艙交錯佈置的模式,假若單個鍋爐艙或輪機艙在戰鬥中遭到損壞,不至於使全艦失去動力。此外薩姆納級還採用了雙舵,在執行反潛作戰時機動性比弗萊徹級更好。

整個動力系統總功率為60000軸馬力,同弗萊徹級一樣,但薩姆納級由於排水量增大,導致最大航速下降到只有34節(弗萊徹為36.5節)。但是最大續航里程提升到了6000海里/15節(弗萊徹為5500海里/15節)。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4艘薩姆納級合影


改進自亞特蘭大級的艦炮

美國海軍軍械局在1934年研發出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這種通用性極強的火炮服役之後,迅速成為美國驅逐艦的標準主炮,甚至連防空輕巡都將它作為主炮,其他的戰列艦、重巡、航母也普遍裝備了該炮。

由於MK12在不同艦種上承擔的作戰任務不同,因此安裝方式也不同,誕生了十幾種不同版本的炮塔,在這裡只討論一下各種雙聯裝封閉式炮塔的區別。

MK22型 最早的雙聯裝版本是波特與索墨斯級驅逐領艦裝備的MK22型,這種炮塔只有對海射擊功能,因此只重34.13噸。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波特級的艦艏,該炮塔為MK22型


MK28型 這種高平兩用炮塔用來裝備戰列艦,由於戰列艦有足夠的空間來安裝全自動裝彈機,所以整套炮塔重量超過了70噸。此型最大射速高達22發/分,當然這種射速不能長時間保持,否則炮管很快就會報廢。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衣阿華級戰列艦裝備的是MK28型


MK29型 亞特蘭大級輕巡裝備的就是這種高平兩用炮塔,這個型號重49噸,採用人力半自動裝填,最大射速只有15發/分,持續射速為12發/分。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人力半自動裝填


MK32型 該型是重巡和航母使用的版本,炮塔重47.9-54.6噸不等。

MK38型 在MK29基礎上專門為驅逐艦改進的輕量化版本,重量減輕為43.4噸。這種雙聯裝炮塔仰角為-15度到85度,電力驅動下俯仰速度達15度/秒,迴旋速度25度/秒,能以任意角度裝填。可以使用24.5千克穿甲彈、25千克高射炮彈、24.5千克通用彈、28.7千克高爆彈。炮身長5.683米,重1810公斤,膛壓達到了2835千克/平方釐米,對空射擊時最大仰角85度,初速可以達到762米/秒。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DD724拉菲號的MK38型炮塔


薩姆納級共裝備了3座MK38型炮塔,2座位於艦艏揹負式安置,1座位於艦艉。同弗萊徹級的5門單裝炮相比,不但火炮數量增加為6門,而且雙聯裝火炮在MK37型火控系統和MK25型火控雷達指揮下對空射擊同步性更好、火力密度更大。在1943年無線電近炸引信裝備後,防空效率更是提高了3倍以上。

副武器有2座533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分別位於兩座煙囪之間和艦艉3號炮塔後方。小口徑防空火力做了進一步加強,40毫米博福斯高炮有2座四聯裝、2座雙聯裝,11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弗萊徹級分別是8門和7門)。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大多數薩姆納級將艦艉的魚雷發射管拆除,換成了1座40毫米博福斯四聯裝高炮。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早期的薩姆納級,2號魚雷發射管還沒拆除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太平洋戰爭後期改裝後的線圖,拆除了2號魚雷發射管,換成了4聯裝博福斯


服役歷程

薩姆納級原計劃建造70艘,後來有12艘艦體用來改建成羅伯特·史密斯級驅逐佈雷艦(DM),因此只完工了58艘。其中聯邦造船廠承建18艘,巴斯鋼鐵公司建造14艘。伯利恆鋼鐵公司建造21艘,託德太平洋造船廠建造5艘。首艦薩姆納號(DD692)於1943年7月7日開工,1944年1月26日服役;最後一艘布里斯托爾號(DD857)於1944年5月5日開工,1945年3月17日服役。

該級艦在太平洋戰場損失了3艘,DD695庫珀號1944年12月3日在菲律賓被日本驅逐艦用魚雷擊沉;DD733艾伯特號和DD741德雷克斯勒號1945年分別在沖繩被日軍飛機撞沉。另外1艘DD726梅雷迪斯號1944年6月9日損失在諾曼底。二戰結束後,該級艦又將所有的小口徑防空炮換成了6門裝備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76毫米防空炮。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DD695庫珀號


1960到1965年間,根據“艦隊修復和現代化II”(FRAM II)計劃,美國海軍對33艘薩姆納級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主要是加強反潛作戰能力。通常情況下,該級艦會保留3座127毫米炮塔,拆除76毫米防空炮、533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和反潛武器。新的反潛探測裝備包括可變深度聲納(VDS)、無人反潛直升機(DASH)。反潛武器有兩座324毫米Mark 32型三聯裝魚雷管發射管,用來發射Mark 44型輕型反潛魚雷;兩個單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MK 37型重型魚雷,這種魚雷即可反艦又能反潛。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改裝後的薩姆納級和基林級,較長的1艘為基林級,可見舯部有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但是美國海軍隨後發現,無人反潛直升機(DASH)可靠性並不好,而且薩姆納級又不像基林級裝備了阿斯洛克反潛導彈(ASROC),難以勝任新時代的反潛作戰任務。於是從1965年開始,一些薩姆納級開始被轉為預備役。

1969年之後,隨著諾克斯級反潛護衛艦大量服役,所有的薩姆納級在1970-1973年間全部退役。退役的薩姆納級有7艘作為靶艦在演習中被擊沉,29艘出售給了其他國家。


完全擺脫條約風格的美國驅逐艦——薩姆納級

DD780改裝後賣給外國

承前啟後

美國海軍在二戰初期建造的弗萊徹級雖然跳出了條約型驅逐艦的束縛,開啟了大型化平甲板時代,但是其火力配置依然停留在此前的水平,沒有跳出窠臼。直到將MK38型炮塔使用到薩姆納級上之後,美國海軍驅逐艦才算是完成了全部升級,徹底擺脫了條約艦型的思維限制。

薩姆納級服役較晚,雖然在戰爭中沒有什麼亮眼表現,受艦體所限戰後也缺乏改裝潛力早早退役,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薩姆納級在美國海軍驅逐艦發展中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該級艦火力配置的成功轉型,為隨後更加完善的基林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