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觀行》第九章 觀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觀行》第九章 觀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觀行》第九章 觀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觀行》上一章韓非子先給我們講了三個自然現象也是自然規律“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他講這三個自然現象與規律是想告訴君主這是自然界的客觀實事,我們不能因此而多愁善感,喜形於色,應該泰然處之,心平氣和。但這顯然沒有人能辦得到,但這就是做為君主必修的課,不同的崗位要求不同,既然做到了君主的位置就要按此要求嚴格自律。韓非子講自然規律讓君主虛靜以待,其實質是是將自然規律引申到國家治理中,是想告訴君主面對國家事物在臣子面前要處變為驚,隱藏自己,這樣就不會被臣子所利用,不會讓忠貞人士離心離德,聰明的人摸到底細。這就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現在看來《韓非子》一書是一本表面上是宣揚法家思想依法治國,實則是一本君主成功學。想想也是,在分封制即將崩潰的情況下,周天子名存實亡,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只有中央集權制可以結束這種混亂,中央集權制隨之產生權力集中的問題,如何讓君主與國家長治久安,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國,用律法來確定、約束、管治君主與國家,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世間萬物受“道”而成,按“道”運行,則生生不息,和諧共生。韓非子希望君主也能像“道”一樣,或是稟賦“道”的特性,治理國家。

“道”孕育萬物,所以君主應該“古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意思是所以明君觀察別人,而不讓別人觀察自己。這裡不存在等級與歧視的說法,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象我們無法認清宇宙與自然規律一樣,為君之道自然是要臣子無法認識君主。道可視萬物,而萬物不可視道。道,是規律(能量),無形無相,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人的認知侷限性讓我們只能看到眼力之所及,包括通過科學儀器所觀察到的,但這並不是事物的真實與全部。

韓非子的最終目的是想告訴君主,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須借住國家律法來治理國家。所以他說“明於堯不能獨成,烏獲之不能自舉,賁育之不能自勝,以法術則觀行之道畢矣。”意思是明白唐堯不能單獨成功,烏獲不能舉起自己,孟責、夏育不能勝過自我,運用法術則觀察臣下行為的道理就盡在其中了。說來說去,重點就在“法術則觀行之道畢矣”用律法做為標準來觀察和衡量臣子的行為,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人力有限,“道”法無邊,以法為準,則國治民安。君主雖名為君主,卻又有誰能真正達到“道”的境界,幾乎沒有,君主為君,也只是名而已。韓非子正是看到了人力之限,君主名君,所以才讓君主遵道借法,借住律法的力量實現君主與國家的長治久安。在中國封建時期,做一個傳統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其實很難,既受國家禮制的限制與約束,還受臣子與百姓的監督,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為所欲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朝代的興替,讓臣子與百姓知道如果君主不能替天行道讓百姓安康,他們是可以選擇別人來替天行道的,這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古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明於堯不能獨成,烏獲之不能自舉,賁育之不能自勝,以法術則觀行之道畢矣。】

韓非子這一節的思想應該是現代國家的立國之本,人類科學發展到近代,發現並證明人力是有限的,是不能達到“道”的境界,所以我們要用法律來治理社會管理國家,法律是“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具有“道”的作用,遠比人力要強有效,這就是依法治國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