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苗族文化旅遊景區位於臺江縣施洞鎮,施洞原名施洞口,全鎮佔地面積108平方公里,總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14965人,佔總人口的98%,是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鹹同年間,張秀眉為首的苗族起義軍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翱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十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施洞還是一個紅色文化基地,1934年12月紅軍長征過施洞,至今在施洞鎮石家寨仍保留當年的“紅軍軍委縱隊”駐地的房屋及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領導曾住宿的房間。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最繁榮的時候,這裡百舸爭流、過盡千帆。臨邊幾個鄉鎮至今沒有趕集日,還完整延續著在施洞趕集的習俗,老碼頭和老街的民間交易的火熱度不減當年。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鎮的苗族文化厚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苗族姊妹節”、“苗族獨木龍舟節”、“苗繡”、“苗族服飾”、“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織錦” “苗族古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飛歌”等。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施洞民族風情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這裡還有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有鮮嫩健胃的酸湯魚,味美價廉的施洞鵝肉等。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受地理環境和交通的影響,施洞苗族人思想開放,思維敏捷,熱情好客,女子善於梳妝打扮。該地區苗族喜愛熱鬧,“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只要有事,不管好事壞事,總要聚一餐,幾乎什麼節日都不會放過。人們聚在一起喝自釀的米酒、吃清水江的魚,唱飛歌、對情歌、跳踩鼓舞,苗族同胞的幸福指數很高,很早以前生產生活條件,生活水平就走在其它高坡地區的前沿。

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商貿集散地,自古以來商賈雲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