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之後得不到成功?你並不是個失敗的人,是你的思維欺騙了你

為什麼你的努力總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高三的你,每天都很努力,希望拿到600+分。

大學的你,每天都很努力,希望拿到國家獎學金。

工作的你,每天都很努力,希望升職加薪。

可是,你沒有進到好的大學。

大學也沒有拿到獎學金。

工作也沒有升職加薪。

於是,你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努力。

甚至在這種懷疑回憶起,很久前和家人無端的爭吵,被他人的嘲諷,以及被別人欺負後的無力反抗。

最後,你在黑夜裡,強忍著淚水,在內心問自己,我是不是很失敗?

努力之後得不到成功?你並不是個失敗的人,是你的思維欺騙了你

其實,我要說的是,你並不失敗,你的努力也並沒有白費。

不管你是高三,為了理想的大學;還是大學,為了獎學金;你所作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你也並不是一個失敗的人。

是人的認知本能讓你這麼覺得而已。


01.證實性偏差(comfirmation bias)

你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認為總是無法取得相應的成就,是因為你在消極狀態中放大了自己的失敗。

可能這樣說你不太理解,那麼我舉一個例子。

當你心心念唸的期待自己能通過英語四級考試,拜天拜地的祈禱自己能超過425分。

終於在你查分數的那一刻,看到自己的分數是:

426分,正好超過及格線1分

你會怎麼樣?肯定是頓覺輕鬆,長舒一口氣,認為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

可是,事實上,世界上的事情,真的會因為你的祈禱變好或者變差麼?

答案必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的分數,為什麼會在你祈禱後正好超過分數線1分呢?因為,這只是一個概率事件,不管你祈禱或不祈禱,它都會發生。

可是你還是認為是祈禱幫助了你。這就是「證實性偏差」

努力之後得不到成功?你並不是個失敗的人,是你的思維欺騙了你

來自洪蘭的認知心理學課程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受到挫折的時候,更加容易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

當你確立了"我很失敗"這個觀念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回憶自己的人生,尋找那些自己失敗的時刻,小到和小朋友吵架,結果吵輸了;大到和家人爭吵,被罵無能。

可是,在這個時刻中,你卻忽略了一些事,一些同樣發生過的事情。

你忽略了,你和小朋友爭吵,小朋友被你揍了的事實。

你忽略了,你努力考到好成績,得到過老師的表揚,以及父母對別人炫耀你時的驕傲。

你忽略了,你努力朝自己夢想奔跑時,別人對你的羨慕。

看,這些事情同樣發生了,卻在你消極的狀態裡,被你全部遺忘了。

就像你在你祈禱之後,以1分之差,壓線過了四級。可是你卻忽略了,你祈禱了很多次,也沒有得到好成績的時候。

這就是認知偏差,事實的真相是,祈禱並不能讓你變得幸運,你偶爾的失敗也不能定義你的就是失敗的人。


02."勤"不一定補拙

我們國家的教育存在一個普遍的觀念,就是"補短"教育,也就是每個人都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不能讓自己短處拖了自己的後腿。

這個觀念並沒有錯,但是,過於追求"補短"的行為,卻限制了很多人的成長。

併為此,誕生了很多成語"勤能補拙""有志者事竟成""笨鳥先飛"。讓我們進入了一種思維誤區:只要我夠努力,就一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同樣,為了鞏固自己的信念,很多的人在不斷痛苦努力補足自己短板的時候,就又會陷入證實偏差,找支撐自己觀點——努力就會成功的案例。

努力之後得不到成功?你並不是個失敗的人,是你的思維欺騙了你

圖片來演百度

如偉大的詩人屈原,並不是小時候就有詩歌天賦的,但他不顧長輩反對,努力三年,熟讀詩經,才成就了自己。

再如雖然聰明,可書法奇差的王十鵬,努力練字,終於悟得了書法真諦。

還有我國乒乓名將鄧亞萍,通過努力克服了身材矮小的缺點,苦練球技,最終如願為國爭光。

從古到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講都講不完。

但是,我恐怕要說一些扎心的話給你聽了:從古到今,想通過努力達到目標的人,你所不知道的比你所知道的遠遠要多的多。

所以,在你努力之前,請走出這個誤區,正視"勤不一定補拙"的事實。


03.破除"我不能失敗"的信念

當你正視了"勤不一定補拙"的事實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允許自己失敗

這話可能聽起來挺搞笑的,什麼叫允許自己失敗啊?誰喜歡失敗啊?

不急,聽我慢慢給你解釋。

對於努力,我們分成兩種類型的人:

「追求成功的人」&「避免失敗的人」

  • 追求成功的人:

什麼叫追求成功的人,就是一個人通過不斷努力,不斷追求成功,即使失敗了了,也能接著站起來的人。

內心對成功的渴望十分強烈,這就是「追求成功的人」。

  • 避免失敗的人:

所謂「避免失敗的人」,就是在努力的時候,會選擇極其簡單的目標,或者極其難的事情進行努力。

因為簡單的事情容易在努力中實現成功,極端困難的事情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找到藉口減少失敗感。

而我們多數人都屬於「避免失敗的人」這一類型,因為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做事情不要犯錯,犯錯是不可以被接受的,犯錯就是要接受批評的。

在這種"低錯教育"中,自然就會在成長中對"犯錯"越來越恐懼,從而害怕犯錯,害怕失敗。

當你努力的時候,你會因為害怕失敗而膽戰心驚地努力,一旦真正的失敗,就會產生焦慮,產生自我懷疑。

記住,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請走出這種“完美主義”的心態,允許自己失敗。


04.有效的努力

勤不一定能補拙,我們要承認天賦這事,是真的存在的。所以,如果有些人一直比你優秀,一直在你前面的時候,並不一定是他比你努力,你得承認,他可能確實比你聰明。

但是這並不是讓你不要努力,而是叫你認清事實。

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一種解決方法。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呢?

  • 1.在你的長處發力

如果你是為了考試到達某個分數,在你的弱勢學科進步緩慢的情況下,你可以先努力鞏固你好你的強勢學科,把你的強勢學科分數穩定在一個高分。

這樣的好處在於,你的強勢學科在你的努力下,會更容易進步,這能極大的增加你的自信。

同時穩定了強勢學科後,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付弱勢學科。

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學裡你是為了獲取獎學金的殊榮,你可以通過各種你擅長的比賽或者其他方式,來獲取這份榮譽。

考試只是其中一種途徑而已。

找到你的優勢努力,比在劣勢中痛苦掙扎,有效的多!

  • 2.有效利用身邊資源

我們很討厭這種言論,"你XXX是靠XXX才成功的";"你要不是你的父母你才不會成功"。

經常有人會說這種話,來彰顯自己有多麼獨立,彷彿不靠個人努力得到的回報是可恥的。

但是事實上,有資源不用才是真的傻。

最近,奇葩說裡也談到了這個話題:「畢業之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

努力之後得不到成功?你並不是個失敗的人,是你的思維欺騙了你

在知乎上看了很多關於這個辯題的回答,其中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知乎上有人這麼說:

如果我有了孩子,將來我肯定會對我的孩子說,一定要啃我的老。


我已經造好了輪子,你就不要再繼續努力學造輪子的技術了,直接拿去用,不然祖祖輩輩都在重複造輪子,就陷入死循環了。


輪子我已經造好了,你可以學著造車身,這樣你的孩子將來就可以直接造發動機,他就可以擁有一輛完整的車了。


你應該做的,是在我的基礎上繼續開拓,而不是去重複我這幾十年已經做完了的事情。

所以,能夠充分的利用資源是一種明智的、更有前瞻性的選擇,充分的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能讓你的努力效率更高,成功的幾率更大,少走很多彎路。

  • 3.制定合理的目標

制定符合你當前能力的目標。

因為,像爬樓梯一樣,你得有爬到10樓的本事,才能挑戰到走到11樓。你得有爬上100樓的能力,才能向101樓發起衝鋒。

如果你到10樓就累的不行了,還給自己定了100樓的目標,你覺得自己會有自信繼續努力下去嗎?

  • 4.實踐執行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光有想法,沒有行動,所有都是徒勞。

當你想要努力,那就站起來,真的動起來吧。

不要讓任何事、人成為藉口,人們只會羨慕你的成功,不會理會你的失敗。

  • 5.覆盤調整

最後覆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是一個反饋環節。

什麼叫覆盤?覆盤就是你定時的回顧自己的行為和結果,分析自己的結果和行為,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調整。

覆盤的好處在於,能通過自己以往的結果,從中得到有效的經驗,可以用於日後。

同時,也能在覆盤中發現自己的不住,調整自己的行為。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學習英語,背了100個單詞,最後卻只能記住50個。

你可以覆盤自己背單詞時候的學習狀態,發現原來是玩手機導致你注意力不專注,所以下次你再背的時候,就能有效的注意到這點。

不是繼續花大量時間,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最後卻沒有取得實質效果。


05.總結

  1. 在挫折之後,你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並不是因為你真的失敗,只是"證實性偏差"在作祟。
  2. 努力之前,請走出思維誤區,正視"勤不一定補拙"的事實。
  3. 在努力的過程中,允許自己失敗,失敗並不是不可容忍的。
  4. 有效努力的五個步驟:

Step1.在你的長處發力

Step2.有效利用身邊資源

Step3.制定合理的目標

Step4.實踐執行

Step5.覆盤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