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集:唱好產業扶貧“四季歌”

“發展產業是實現低收入農戶、經濟薄弱村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謝家集區區委負責同志說,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要把培育產業作為關鍵之舉,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全力唱好產業扶貧“四季歌”。

春有草莓別樣甜

陽春三月,安徽淮南謝家集區楊公鎮陳廟村草莓種植基地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在基地溫室大棚裡,幾名農民兄弟提著籃子往來穿梭,正在將成熟的草莓採進籃子裡,望著籃子裡一粒粒鮮紅碩大的草莓,農民兄弟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

“今天摘的草莓又紅又大,一定可以賣上個好價錢。”剛乾完活的草莓大棚承包戶陳祖孟告訴我們:“前期疫情嚴重的時候,種植戶的草莓運不出去,市場行情也不好,眼看著草莓一天天成熟,可把我們急壞了。鎮裡瞭解情況後,及時幫助我們辦理了運輸通行證,這才解了燃眉之急。現在疫情已經有效控制住了,生產生活已逐漸恢復正常,草莓收購商多了,草莓銷售也更快了,一天摘的幾百斤草莓,送到市場就能賣掉,收入很不錯。”

“陳廟村草莓產業基地是謝家集區的扶貧項目,總投資42餘萬元,共建設41個草莓大棚,佔地55餘畝。該項目採用返租的經營模式,村民從村集體申請租賃草莓大棚,收繳到的租金分紅給全村27個脫貧戶,共有46人受益。”陳廟村負責同志向我們介紹:“在疫情防控之初,道路交通封閉,草莓大棚承包戶採摘的草莓運不出去,村民十分著急,我們比他們還要著急。在承包大棚種植草莓的村民中,有三戶是脫貧戶,草莓的收成和銷路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一旦草莓賣不出去,很可能會造成返貧,也會影響到第二年大棚承包人的意願。通過多方協調,鎮裡為大棚承包戶辦理了運輸通行證,解決了草莓的運輸問題,保障了草莓的正常銷售,我們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今年草莓收成不錯,現在銷售形勢也非常好,種植戶的總體收益還是有保障的。”

“草莓在種植過程中要將一些生長遲緩的植株葉片,或者是進入養分消耗期的老化葉片及一些患病的莖葉修剪掉,降低營養物質的浪費。一般情況下,一個枝條要保留六片左右的葉子,葉子一定不能摘掉太多,因為這會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不良影響,從而使其生長得較為緩慢。”在陳廟村村民閻素英的草莓大棚中,我們看到農技專家正在向閻素英仔細講解草莓種植的注意事項。

我們瞭解到,閻素英是2015年脫貧的貧困戶,去年承包種植了3個草莓大棚,因為第一年種植草莓,缺少經驗,導致產量不高,村裡安排了農技專家對她進行種植技術專業指導。

“我們村很多貧困戶都靠種植草莓脫貧致富了,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去年我也申請承包了草莓種植大棚。第一年種植草莓,沒什麼經驗,我以為和種糧食的方法一樣,沒想到種植技術不一樣,看著別人的草莓長勢良好,我們家的草莓收成不太好,我非常著急。”閻素英告訴我們:“政府邀請了專家為我進行現場技術指導,詳細講解了草莓種植的要點難點和注意事項,以後我種植草莓更有信心了。”

“謝家集區涉及脫貧攻堅任務的有3個鄉鎮共31個行政村。國辦系統2014年建檔立卡人口總數1458戶2600人。建檔立卡以來,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要求,突出抓好產業、就業、健康、教育脫貧,完善政策託底,持續推進‘十大工程’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謝家集區扶貧辦負責同志告訴我們,針對缺乏技術的種植戶,我們因戶施策,邀請有關農技專家上門開展技術指導,有效避免了脫貧戶因種養技術不足導致收成不好,進而失敗返貧的情況,保障貧困群眾增產增收、實現共同富裕。

夏有龍蝦添勝景

初夏的瓦埠湖煙波浩渺,碧波盪漾,微風吹過之處,蘆葦搖曳,藍天白雲間,一幅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在位於瓦埠湖畔的龍清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稻田龍蝦養殖產業扶貧園裡看到,二十多位工人正在忙捕撈蝦籠,然後進行大小分類裝筐,一筐筐鮮活的小龍蝦將從這裡出發,運往全國各地。

“我在這裡打工,工資按天結算,平均下來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孫廟村貧困戶李敏記告訴記者:“養小龍蝦這個項目很好,我在這裡一邊打工一邊跟著學點技術,我想以後自己也養殖小龍蝦,這樣就可以更多地增加收入了。”

“我們與鄉政府合作,去年在孫廟村流轉土地70公頃左右,實施了稻田龍蝦養殖產業扶貧園項目,開始大規模養殖小龍蝦。小龍蝦原產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因其個體大、肉質鮮美而被譽為蝦中之王。小龍蝦高蛋白,低脂肪,易於人體的吸收,蝦肉內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於其他食品。同時,小龍蝦還有藥用價值,能化痰止咳,有促進手術後傷口肌肉癒合的奇妙作用。”龍清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鮑廣清一邊駕車帶著我們在園區參觀,一邊向我們介紹說:“淡水小龍蝦為雜食性,喜食植物性飼料,如新鮮水草、水花生、空心菜、麩皮、米糠及半糊狀的大麥、小麥、蠶豆、水稻等作物的秸稈,4月份投放幼蝦,餌料充足,幼蝦30至40天后,就可達到上市規格。淡水小龍蝦抗病力強,基本上沒什麼病害,一般從6月開始用蝦簍或地籠捕撈,規格大的上市,小的放回池塘,這樣,小龍蝦可一直持續上市到10月底。”

“前期投放了約2.5萬公斤的蝦苗,現在正是小龍蝦上市的黃金季節,由於我們採用的是稻蝦混養,用的是瓦埠湖的水,不但水質好,而且沒有農藥化肥的汙染,我們的小龍蝦以每公斤25到30元的價格銷往上海、合肥等地,產品供不應求,效益很不錯。下半年我們準備再投入資金200萬元用於流轉土地,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周邊群眾共同發展。”龍清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鮑廣清高興地告訴記者:“看到我們產業扶貧園養殖小龍蝦效益好,周邊很多群眾都來找我們,希望帶著他們一起養殖小龍蝦。現在我們已經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將帶動更多的群眾共同脫貧致富。”

近幾年,全國各地舉辦的小龍蝦文化節,如合肥龍蝦節、盱眙龍蝦節、潛江龍蝦節,樹立小龍蝦的品牌形象,其全國消費量節節攀升。全省各地如合肥寧國路、罍街,淮南商貿美食街、六安紅街、滁州紫薇龍蝦美食街等等以經營龍蝦為主題的街區如雨後春筍,不斷引爆。再加上小龍蝦的加工業和小龍蝦副產品業,如殼聚糖提取等產業,也需要大量的小龍蝦供應。並且小龍蝦也是歐美市場最受歡迎的水產品之一,已經成為我國出口國際市場創匯的優良品種之一……凡此種種,需要大量的小龍蝦上市,據報道:2018年國內小龍蝦產業總產值達3690億元,同比增長37.5%。靜態測算,國內市場仍有100萬噸缺口,意味著有1000萬畝的稻蝦增長空間,稻蝦綜合種養潛力巨大。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龍蝦需求量越來越大,大規模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建設產出大,效益高。我們孫廟鄉是農業鄉鎮,經濟發展靠工業後勁不足,因此發展一個好的特色農業致富項目,是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採訪中,孫廟鄉負責同志向我們介紹說:“為充分發揮精準扶貧專項資金的作用,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來,帶動貧困戶脫貧,去年底,鄉政府與淮南市龍清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孫廟鄉稻田龍蝦養殖產業扶貧園項目,該項目主要進行稻田龍蝦混合養殖,項目總投資544萬元,其中產業發展扶貧資金80萬元。通過產業扶貧園項目的實施,拉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有效解決了無勞動力家庭戶種田難問題,保障了農戶每年每畝有1200元的穩定經濟收入。同時,政府每年收益資金15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為充分發揮精準扶貧專項資金的作用,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當中來,帶動貧困戶脫貧,2016年底,孫廟鄉與淮南市龍清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孫廟鄉稻田龍蝦養殖產業扶貧園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約600萬元,其中產業發展扶貧資金80萬元。通過產業扶貧園項目的實施,不但拉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還解決了無勞動力家庭戶種田難問題。同時,政府每年收益資金15萬元用於貧困戶產業扶貧帶動,2016年89戶233人脫貧戶人均分紅500元。”孫廟鄉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17年,我們還通過類似的合作模式,與淮南市莓之源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將40萬元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到大棚草莓種植項目中,該項目為2017年91戶157人脫貧戶人均分紅500元。”

“截至6月底,我們今年已安排產業脫貧資金224.2萬元,其中安排資金89萬元用於建設楊公鎮陳廟村草莓大棚、孤堆回族鄉蔬菜大棚、孤堆回族鄉蘑菇大棚等3個特色種植項目。安排資金135.2萬元用於建設楊公鎮69千瓦、孫廟鄉120千瓦戶戶聯建光伏項目,惠及了63戶貧困戶。”談到下一步的扶貧攻堅工作,謝家集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性措施,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孫廟鄉稻田龍蝦養殖產業扶貧園項目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下一步我們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繼續把光伏產業、種養殖業、蔬菜大棚、農機入股等產業扶貧項目實施好,切實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和資產收益扶貧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力求扶貧到村到戶項目實現全覆蓋。”

2017年以來,謝家集區安排產業扶貧資金682.2萬元,完成20個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474戶,戶均增收570元。印發《謝家集區特色種養業扶貧補貼辦法》和《謝家集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獎補辦法》,並不斷修訂完善,2017年以來,累計扶持引導324戶開展特色種養殖,發放特色種養業補貼56.13萬元。全區3個貧困村均建有產業扶貧基地,特色種養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秋有芡實豐收足

金秋送爽。我們在謝家集區孫廟鄉劉郢村採訪時看到,在瓦埠湖湖面上,片片又圓又大的葉片鋪滿水面,朵朵紫色花苞爭相綻放,該村數百畝芡實已進入到了鮮果成熟收穫期。在湖面採摘船上,村民們正忙著收穫芡實鮮果,岸邊加工廠內,幾十名合作社女工正在熟練地對芡實果進行分選、剝殼、清洗,好一幅“芡實豐收帶脫貧、多彩田園產業興”的動人畫卷。

據村民介紹,芡實俗名雞頭米,因口感軟糯香嫩、營養價值高而聞名,是老百姓秋季餐桌的一道食補佳品,多生於池沼湖塘淺水中,素有“水中人參”之美譽,是藥、食兼用的綠色保健食品。芡實對土壤和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孫廟鄉劉郢村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水質好,很適合芡實的種植,在謝家集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積極促成獲得省婦女創業扶持資金項目的豐浩水生蔬菜女子合作社,與劉郢村自主脫貧能力不足的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採取“專業合作+村集體+貧困戶”的方式,帶動貧困戶參與芡實生產,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務工和分紅的方式實現了增收。

“我丈夫身體不好,不能到外面打工,只能在家做一些簡單的農活,家裡又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我也出不去,所以家裡生活一直緊巴巴的,現在經過政府介紹,我來到女子合作社工作,按天計算工資,每天60元,現在手頭鬆了,家裡條件也改善了。同時,不用外出打工,方便了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又不影響做農活。”正在進行分揀芡實的劉麗大姐高興地對我們說到。

正在採摘芡實果的劉為民大哥同樣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說:“芡實大豐收,致富有奔頭。我在芡實基地做管護員,每個月有1800元的收入,我妻子每天在加工廠務工也有60塊的收入,芡實基地分紅和土地流轉費我還有1萬元的收入,家裡的生活大大改善了,閨女在外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有著落了。”

孫廟鄉相關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說:“過去,我們鄉土地的利用率低,村民收入也不高,現在通過土地流轉來種植雞頭米,不僅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也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特別是發展合作社結對幫扶,對那些自主脫貧能力不足的貧困戶實現脫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擴大芡實種植面積,派出技術人員來企業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傳幫帶”的方式為全鄉培養雞頭米種植技術人員,為發展雞頭米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在謝家集區孤堆回族鄉楊崗村,我們看到鄉里來的幾位農技員,在為村民講解酥瓜施肥和用藥技術。“復硝酚鈉能夠促進瓜苗根系生長,分三桶水稀釋,用量不要過大。”孤堆鄉農技員王紹關耐心地向瓜農講解農藥用法。王紹關介紹,謝家集區的酥瓜種植已經成為了扶貧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秋季酥瓜已經上市結束,要在新的一年做好技術培訓,為瓜農再獲豐收,提供技術支持。

該村本良合作社社員蔣慶果種了8個大棚酥瓜。蔣慶果告訴記者,感謝技術指導員每年即使知道,我們在春節前就開始移栽瓜苗,春末夏初酥瓜就能提早上市,這樣才能賣上好價錢。“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田間管理,俺們經常請教鄉里的農技員指導,這樣心裡才踏實! ”蔣慶果有多年的酥瓜種植經驗,不過在關鍵技術環節,他還得求助農技人員。“種酥瓜講科學,才能質優高產。”蔣慶果說。

為保障貧困群眾產業的良性發展,做到適時播種、科學管理,謝家集區組織農技小分隊人員分片包戶,深入一線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大力推廣品質好、受市場歡迎的瓜果蔬菜品種。同時,向農民宣傳惠農政策,重點指導農民遇到的技術難題,傳授最新農業技術,促進增產增收。

記者採訪中得知,在農技服務方面,謝家集區為種糧大戶、合作社配備了專門的農技員,進行跟蹤服務。“一個上午我已經跑了3個點,馬上還要到下一個種糧大戶那裡去。”在指導蔣慶果的同時,王紹關的電話響個不停……

脫貧攻堅以來,謝家集區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行,著力產業優化佈局,堅持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綜合考慮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因素,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差異化、特色化培植貧困村主導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項致富主導產業,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同時,該區圍繞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建立專業合作社,在基地建設、品牌打造、裝備升級、產業化經營等方面借力扶貧優惠政策,佈局農林項目,扶強扶大本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技指導,扶上馬,再送一程,為脫貧致富燃起“燎原之火”,真正讓產業扶貧發揮重要作用,打贏脫貧攻堅戰。

冬有瓜蔞“朋友圈”

曬著冬日的暖陽,一顆瓜蔞籽“仔仔”靜靜地躺在謝家集區孫廟鄉劉廟村的祥晟基地。從一顆金燦燦的瓜蔞裡被採摘出來,經過晾曬烘乾深加工後,它將和身邊的兄弟姐妹一起,運往大江南北,成為人們的休閒美味。

在“仔仔”的一路“成長”中,它身邊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除了大棚裡的草莓、莧菜、生菜等瓜果蔬菜,芡實、蓮藕也藏在了不遠處的水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脫貧攻堅,產業調整,鄉村振興……”這個綠色“朋友圈”裡聽到的新詞越來越多,看到的喜悅笑容也越來越多……

“我可是多年生植物,不僅生態環保,而且經濟效益高,每年都會成熟結果!”還在瓜蔞肚子裡時,“仔仔”便會喜滋滋地和朋友炫耀。

2018年12月,瓜蔞在謝家集區孫廟鄉劉廟村的祥晟瓜蔞基地裡落了戶,160畝的種植園裡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經過漫長的越冬期,瓜蔞開始進入生長期。

讓它記憶最深的就是66歲的貧困戶龐良括,夫妻倆身患重病卻從沒放棄希望!藉助孫廟鄉幫著申請的3萬元小額貸款,夫妻倆在瓜蔞基地裡入了股,除了產業幫扶所得工資外,年底還有分紅,去年就實現了脫貧,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雖然是一年一生,但新年前後正是我們的旺季!”面對瓜蔞籽“仔仔”的炫耀,草莓“果果”可不服氣!

在瓜蔞基地不遠處,有孫廟鄉為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建成的莓之源、鄧氏家庭農場和緒全瓜果種植等多個草莓種植基地。這裡700多個標準化鋼架大棚裡,住著瓜蔞籽的草莓好朋友“果果”,預計今年的草莓銷售收入能達700餘萬元。

“聽說稻田裡還住著小龍蝦和螃蟹這兩個大傢伙,它們是啥時來的?”面對“仔仔”的疑惑,“果果”知無不言:“聽鄉黨委書記曹衛青說啊,產業結構調整要靠科技創新,今年龍青灣千畝稻蝦養殖基地投產,帶動86戶、230人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湖鑫水產依託省食品加工技術協會啟動安徽省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實施了‘稻田河蟹共生’綜合種養項目,比常規種植畝均增收1500元……”

“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傳統的蔬菜可是必備的!”聽著“仔仔”與“果果”討論的熱鬧,蔬菜大棚裡的莧菜“紅紅”也忍不住了。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帶動下,全鄉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00畝,每天有2到3噸紅莧菜、生菜等反季節蔬菜銷往合肥市等周邊市場,5000畝的淺水芡實、淺水藕等水生蔬菜,年銷售額達百萬元。

熱烈的討論中,“仔仔”、“果果”、“紅紅”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幫助貧困戶脫貧,保證脫貧群眾不返貧!而孫廟鄉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通過特色種養、產業扶貧鋼架大棚項目、草莓基地建設等產業扶貧方式,在原有幫扶力度上,每年新增15萬元的分紅補助,讓貧困戶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在“仔仔”的綠色朋友圈裡,大家的消息很“靈通”:鄉村幹部在田間地頭談論最多的就是脫貧攻堅之後的發展方向。

“把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助力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落實主題教育成果。”

“打造特色農業,發展綠色經濟,帶著鄉親們脫貧,奏響鄉村振興之曲。”

“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堅持胸中有格局、心中有事業、腳下有方向、手中有重點,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奏響鄉村振興之曲!”

……

“聽說咱們這裡又要再添一位新朋友,可香呢!”“仔仔”說的這位新朋友,是從河南來此定居的菊花。在孫廟鄉堆坊村,投資1億元的3000畝菊花種植基地,正在一片繁忙的深耕之中。

明年3月,“仔仔”的朋友圈將再次擴容,七月雪、杭白菊和金絲皇菊將彙集成片,在亭臺樓閣的“菊花臺”中,打造產、銷、遊一體的產業模式,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產業興旺是重點。我們從謝家集區瞭解到,近年來,該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設特色鮮明、效益顯著專業村”的思路,堅持以鄉村振興引領產業扶貧,大力實施“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戰略規劃,圍繞龍蝦、草莓、葡萄、食用菌、瓜果蔬菜等農業產業點面結合進行佈局,湧現了孫廟鄉龍清灣稻田龍蝦養殖基地、楊公鎮草莓種植基地、孤堆回族鄉蔬菜大棚基地等一大批特色產業基地,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2014年以來,全區共計脫貧1189戶2220人,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323%降至0.048%。”謝家集區脫貧攻堅成績單的背後,是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政治站位和為民責任,正式這些“上連天線,下接地氣”的扶貧產業,託底著謝家集的扶貧事業高質量、成色足、可持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產業扶貧的有機銜接,深化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利益聯合機制,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力爭在鄉村振興中打贏脫貧攻堅戰,以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謝家集區區委負責同志的話語斬釘截鐵、信心滿滿。(文田 楊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