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前言

分處長城兩側的草原和華夏,似乎正在進行一場整合的軍事競賽,到底是草原上的"諸胡"率先實現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草原帝國,面南背北,俯視華夏呢,還是戰國七雄率先完成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華夏王朝,君臨天下,傲視北境呢?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領先一步,完成了統一華夏文明圈的重任,變成了秦朝。秦始皇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他必須立刻解決實力不斷增強的胡人的威脅,尤其是臥榻之側的強敵——匈奴。

一、秦國的交通網絡重要性

大將蒙恬在攻破了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之後,立刻領取了向北攻擊的新任務,帶領30萬大軍攻向河套地區,也就是黃河的"幾字彎"位置。雖然今內蒙古河套地區較為乾旱,甚至還分佈著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但是在秦朝的時候,那裡是豐美的草原地帶,不論對於匈奴還是秦朝,都是一塊肥肉。匈奴人一度佔據了河套地區,與秦都咸陽相距不遠,對秦朝的威脅極大。

而如果秦朝佔領了河套地區,就能夠擁有一大片牧場,騎兵所需的馬匹將有糧草保障。戰國時期,戰車已經逐步退出了軍事舞臺,代之以靈活機動的騎兵和組織嚴密的步兵。從那時起的中國整個冷兵器時代,騎兵都是北方爭霸戰中的決定性軍事力量。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當時尚未統一整個草原的匈奴還不是蒙恬大軍的對手。挾殲滅六國的餘威,秦軍順利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首領頭曼單于只能帶著部眾向北退卻,避讓秦軍兵鋒。然後蒙恬將昔日秦國、趙國、燕國修築的長城連成一線,構築起一條綿延萬里的防禦工事,把包括匈奴在內的各個草原政權擋在華夏王朝的外面。

如前所述,騎兵在草原上飛馳是很方便的,匈奴可以很容易集結起自己的騎兵,在河套地區與秦朝作戰。反觀秦朝,要從中原地區把步兵軍隊調集到河套地區就比較困難了。為了消除調動軍隊的缺陷,在繼萬里長城之後,秦始皇又高瞻遠矚地下令修建了一條秦直道。秦直道從秦都咸陽城附近的甘泉宮出發,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包頭市西南的九原縣,穿越整個鄂爾多斯地區,抵達河套地區的邊境線。修築秦直道就為了方便調動軍隊,威懾和打擊匈奴。一旦塞外有事,浩浩蕩蕩的秦朝大軍便可以從都城咸陽城附近整軍前進,直達邊塞。

其實,這條通往北部邊境的秦直道,只是秦朝建設的交通網絡的一條而已。秦朝以都城咸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修建了大量叫作馳道的國家級道路,把都城和天下其他郡連接起來。根據文獻記載,秦朝統一天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馳道就已經連接了東方的燕、齊,南方的吳、楚,而且一直通到了沿海地區。馳道有固定的寬度,沿途還種植了青松,道路外側用鐵錘夯實。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秦始皇坐著馬車五次巡遊天下,就是行走在這些溝通了全國的馳道上的。所以,大秦帝國並不只有防禦外敵的萬里長城,它還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二、帝國是什麼?帝國就是交通!

龐大的帝國必然有龐大的交通網絡做支撐,如此才能快速調集軍隊,維繫疆土;如此才能讓中央的政令通暢地抵達國家的每一個角落,號令四方;如此才能讓商人便捷地販賣天下貨物,促進經濟發展。

長城兩側,草原與華夏的這場整合競賽中,華夏率先撞線,統一天下的秦朝面對北方草原上尚未統一起來的各個遊牧政權,擁有強大的國力優勢,以萬里長城和秦直道為骨幹的北方防禦工事看上去固若金湯。這樣的局面如果持續下去,草原遊牧政權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可惜,競賽才剛剛進行了第一輪,後面還有許多輪呢。

當時的草原上,政權格局是這樣的:月氏、匈奴、東胡在長城地帶以北的草原上從西到東依次排列,這幾個草原政權很可能在秦朝統一華夏之前就已經形成了。當然在它們身後的更北方的草原深處,很可能還有其他一些草原政權存在,只是與戰國七雄不接壤,缺乏相關史料。

匈奴地處華夏正北方,是首當其衝受到秦朝正面打擊的一方。在蒙恬大軍的壓迫下,匈奴喪失了原本屬於他們的河套地區的大片牧場,國力大損。按照司馬遷的《史記》的說法:"東胡強而月氏盛",不僅長城南面的秦朝惹不起,匈奴兩側的東胡和月氏的實力也隱隱凌駕於匈奴之上。

三、 就在匈奴政權岌岌可危之時,迎來了一位草原雄主

徹底改變了草原乃至於東亞的政治格局,他就是冒頓。《史記》對冒頓登場的描寫,猶如一位蓋世英雄下凡。冒頓本是匈奴的太子,但是他的父親頭曼單于不喜歡他,把他送到月氏當人質,然後又率兵攻打月氏,希望月氏遷怒冒頓,將他殺死,好讓小兒子成為太子,此舉真是令人懷疑頭曼單于是不是冒頓的親爹。沒想到冒頓逃回了匈奴,頭曼單于只好不情願地給他一個萬騎統領當。萬騎是匈奴的軍事單位,匈奴號稱有24個萬騎。有了自己的隊伍後,冒頓培養起一支忠於自己的力量,殺死自己的父親和一干兄弟,自立為單于。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此後冒頓東征西討,向東消滅了東胡。《史記》對此有非常文學化的描述,東胡輕慢冒頓,依次向匈奴索取名駒、美女和土地,冒頓視名駒和美女為無物,都送給了東胡。在放鬆警惕的東胡再次索取土地時,冒頓奮起反抗,率領早已怒火中燒的匈奴將士,突然發動襲擊,一舉擊破東胡,殺死東胡王。

冒頓能夠在草原上縱橫馳騁,毫無顧忌地東征西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華夏的壓力短暫地消失了。曾經讓匈奴望風而逃的秦朝在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根本無暇關注草原上發生了什麼。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從時間上看,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而冒頓剛好在此後一年,即公元前209年殺父自立,啟動了自己的草原霸業。華夏大亂給了匈奴短暫而寶貴的歷史機遇,雖然只有那麼幾年的時間,剛好讓冒頓抓住了。

在草原與華夏的整合競賽中,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草原一方傾斜。短短的幾年時間,冒頓就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而華夏的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還在殊死搏鬥。公元前202年,劉邦終於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經過短暫的亂局後,長城之南的華夏終於再度統一了。然而秦末華夏這短暫的亂局竟然是如此致命,剛扳倒宿敵的劉邦立刻就感受到了凜冽的北境"胡風"。

關於北方草原為何在秦並六國之後很快也出現了整合,有很多解釋。比如,有學者認為,正是華夏的大整合促進了草原的大整合。秦國吞併了六國後,以萬里長城的形式劃定了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邊界,秦朝給草原的威脅迫使草原各個政權為了謀求生存而趨於整合。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這樣的觀點本質上是一種華夏本位的視角,認為是華夏主導了自身和草原的政治格局。可是從時間上看,冒頓統一草原的進程恰好是在秦末大亂的時候突飛猛進的,並不是在秦朝作為統一的政權向北施壓的時候。

其實,草原多個政權自古以來就相互掠奪和征戰,正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不論是草的世界還是禾的世界,都經歷了長時間的、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各個政權都致力於軍備競賽,全力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與敵人生死相搏。從春秋到戰國,華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草原上的情景也是一樣的,史書所記載的匈奴攻破月氏和東胡的事件,同樣是規模很大的戰爭。

秦國的交通網,以及兩個世界的戰與和

如果一定要找出關鍵性的因素,推動甚至決定了這種整合的趨勢,那麼人口密度的增加應該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粟、麥、稻等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激發了中原以及長江流域人口的增長,各個區域政權有了足夠的人力、物力,來組建龐大的軍隊,與鄰國爭奪霸權。關於草原上的食物與人口情況,雖然史料匱乏,但各種生活技術和工具的出現和普及,也一定使草原上生活的人口變多了。至少,遊牧技術的不斷成熟、放牧的畜群規模和數量的增加,會養育更多的遊牧民,於是草原政權也有了大整合的物質和人口基礎。

結語

熾熱的戰爭火焰最終會烘焙出統一的帝國。所以,華夏和草原在相距不太長的時間內先後整合,形成統一的政權,這雖然有點巧合,但也是當時的歷史趨勢造成的。

參考文獻:

《走近秦直道》

《避匈奴和親弭刀兵的故事》

《冒頓單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