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100年後仍未出現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是技術or智力?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盧瑟福為核物理學奠基;

道爾頓的原子論,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路易斯的酸鹼電子理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無論是物理學、化學還是生物學領域,早在100年前,各方面已經星光熠熠。

為何100年後仍未出現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是技術or智力?

​有人稱“20世紀的前20年是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不知你可否發現,21世紀也走過了19個年頭,可至今為何未能出現比肩愛因斯坦、達爾文這樣的頂尖科學家?

1.科學發展需要時間的積累

在伽利略和牛頓的努力下,物理學最早被定義好了各種物理概念,較早地形成系統的理論,因而物理學成為了最早科學化的學科。

化學則要等到後來的拉瓦錫等人的努力才趨漸成熟;至於生物進化論、甚至整個生物科學,它開始於19世紀中後期,更是不用多說。

一門新的學科不會從天而降,在形成之前還有大量的證據考證,在形成之後依舊需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完善。

為何100年後仍未出現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是技術or智力?

2.比起超高的智力,還有更重要的觀測技術

時間告訴我們,一個學科理論的奠基絕非一人、一朝一夕便能完成。

上世紀能取得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天花板”級別的科學成就,除了這些頂尖科學家的超高智力,還有賴於當時突飛猛進的觀測技術。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發明出微觀世界的觀測手段,量子力學自然不可能會出現。

相對論的誕生同樣如此,正有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方程的互為矛盾,引發人類開始對“高速現象”和強引力場下的思考與捕捉,倘若不是愛丁頓等科學家對此不懈地進行觀察和驗證,相對論可能至始至終還被人誤以為“假說”,愛因斯坦更不可能在科學界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為何100年後仍未出現比肩愛因斯坦的科學家,是技術or智力?

回到現在,你會發現先進的觀測技術只能幫助我們驗證已有的科學理論,卻不能驗證超弦理論等超前的科學理論。就拿物理學來說,比量子理論尺度更小的、比相對論尺度更大的領域,我們至今沒有觀測技術來提供研究。

因此,截至21世紀的前20年,至今未能有比肩愛因斯坦的頂尖科學家,本質上在於觀測技術限制了人類,而被人類智力限制了科學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