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到了现在,全球仅剩三四家公司在为电脑提供硬盘服务,其他公司都死了。

科技公司是一个死亡率奇高的行业。它的投资方法也和传统A股的方法截然不同。

如何对科技公司进行选择和投资,将是每一个投资人要重新开始学习的功课。

=========

- 01 - ——有人做空科创板

万众瞩目的科创板自7月22日开市起,首日流入资金485亿,对于只有25只股票的科创板来说,绝对是能引爆股价的大举动,要知道当前市场题材股的集中地、迄今容纳了768只股票的创业板市场在本周的总成交额也不过3416亿元。

虽然早在开板前,市场上就已经开始流传起种种信息,比如某证券分析师在微信群说科创板是一群饿狼在拿着镰刀等待韭菜,更有证券公司拒绝了科创板的新股认购,被监管机构处罚...

种种或真或假的消息,都在暗示着一个信息,科创板或许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好,及时出手才能避开镰刀的收割。

但在股票市场上,任何消息都有可能是陷阱。

很快当竞价阶段结束后,投资者们惊讶地发现,科创板一路飘红,似乎根本没有受到那些负面消息的影响。铺天盖地的买单就挂满了买方一栏,很多都是在一瞬间就将原本在相应价位的卖单一扫而光,价格开始飞速地上涨,几乎没有任何阻力,连轻微的震荡都不存在。

不跌只升的行情让无数等待入场的人觉得奇怪,在他们之前的经历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板块的所有股票只升不跌,他们开始在等市场回调,并没有多少人跟随下单,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让他们心惊肉跳的现象,市场只吞不吐,资金不问价格,只要有人卖出,就不停地买入,买入,再买入!

在海量资金的入场买入之下,科创板第一天成交金额485亿,25只科创板股票在7月22日的平均涨幅达到139.55%,涨幅最高的个股一天之内股价大涨超过400%。一扫A股最近的颓势,着实地扬眉吐气了一把!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26日下午收盘,25只科创板股票上市以来的累计涨幅均值达到140.20%。交控科技、沃尔德、福光股份、南微医学等多股随后几天突破了22日最高价。包括心脉医疗(688016)、航天宏图、西部超导(688122)等累计涨幅超过200%的股票。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第一天科创板开盘,如果持股者听信消息抛售的话,会少赚极大一笔钱,而让饕餮拿到廉价的筹码。

所有针对科创板的负面新闻都是一个阴谋。

在科创板开始前的整个市场就没有闲着,各种消息频繁地被释放出来,各方都抢着在周一开盘前对股市尽可能地施加影响。

国际方面,7月19日最后一个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日,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跌 大型科技股普跌,累跌1.18%。标普500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有相近的跌幅,欧洲的股市普遍也下跌了。

国内方面,频繁有证券研究人员爆出科创板负面新闻,拒申购,或者是韭菜言论引发了股民大规模的惶恐,在关注科创板的群体间开始针对券商发出的这些信号,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流言变得越来越离谱。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私底下未经证实的流言是,据说证监会主政的那位首长在工作会议上发火了,矛头直接对准了那些推三阻四的券商。首长还撂下了狠话,说这些券商只顾自己的死活,丝毫不在乎国家的大局,这种行为不仅自私而且很没有全局观念。如果他们再继续这般肆意妄为的话,接下来就要对他们的经营业务进行好好地彻查,看看他们是否存在可能的违法行为。

不过,这样的话是没办法证实的。但至少从一方面表明,科创板开市前的种种异象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

为什么市场上有种种消息,开始恶意做空科创板呢?

如果要解释这个原因,我个人猜测,或许有可能美国华尔街策划的打压行为。

因为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占据了世界经济的18%,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必须要有全球金融价格的投票权,也就是国际化的证券中心,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全球范围的金融定价权掌握在美国,英国金融市场,中国只占据了一个国际化规模都远逊色于这两家的香港恒生指数。

也就是说,GDP总量占据世界第二的中国,在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根本不复合自身经济定位,所以设置科创版,放开金融市场自由变得更加国际化,以及让国外公司来国内上市,就是我们要增加在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在高科技出口领域达到了一万亿美元的数值,这个数据几乎与美国齐平,而在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占比里,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美国,五百强企业数量达到类全球第一。

全球市场是有限的,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另一面,是中国赢得了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因此西方有一段时间联合一致打压中国发展的根源就在于此。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而在金融市场上,在已经有了纳斯达克科技金融交易所的前提下,科创板的推出,虽然没有特意攻击美国的意思,但还是会打击到纳斯达克的融资能力。

纵观资本市场的历史,每一次每个市场的新证券市场推出,相对应的市场都是一阵暴跌,日本是这样,欧洲也是这样,美国也不会例外。

截止到现在,纳斯达克有上市公司总计5400多家,无论日本或者欧洲,还是中国和俄罗斯,几乎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新兴科技公司都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注册制的科创板一开通,全球企业都将会多一个选择,去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上市......

我们的科创板门槛比纳斯达克更低,注册制的逐渐实行,比纳斯达克更加开放。而且因为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带来的巨量民间资金,都让科创板注定比纳斯达克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神话。市场运营以后,虽然纳斯达克和我们隔着一个太平洋,恐怕那边的水也要被吸干了。

给中国科创板制造负面新闻,打压做空中国科创板的造富能力,从而保住美国纳斯达克科技金融市场第一的位置,这或许就是美国的图谋。

美国这样的阴谋做法,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日本在90年底初曾想设置纳斯达克这样的金融市场,结果被美国以做空东京股市给掐死了。欧洲也曾提出EASDAQ易斯达克高科技证券交易场所,然后被美国接连引爆欧债危机,攻击欧洲货币汇率,最终欧洲疲于奔命,也就没再提这个伟大的设想了。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 02 - ——科技股危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唱空科创板的理由。

如果单从做空科创板的理由去解释,他们用纳达斯科的曾经去担忧科创板的现在,似乎能说服很多人,因为真实的历史就摆在那里,科技股容易炒作,科技公司更容易死。

但,他们根本是在混淆概念。

他们在把泡沫与科技行业本身的新陈代谢混淆了,并加以包装,用来恐吓那些不懂科技投资的小白们。的确,他们是能吓到很多人,因为科技行业的死亡周期太快,行业更迭太快,普通人根本难以辨别未来到底是什么?

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这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写进《创新者的窘境》里的经典案例。

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克里斯坦森,研究过美国硬盘产业的无数次企业迭代——每一代硬盘公司,在20年后,20家里会破产关停19家,只剩下1家活到下一个20年。

然后以此类推,每一代科技企业都是90%的死亡率。

铱星霸主摩托罗拉,横扫天下诺基亚,三分世界HTC,难觅对手的百年柯达,垄断世界雅达利,雅虎,网景.........

这些曾经依靠科技创新,撼动整个世界,甚至其中很多企业一度做到垄断全球,让后来者绝望的地步,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他们踏错了赛道从此被甩了出去,霸主就此跌落。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科技企业,是一个变快极快,死亡率极高的领域,这个领域奉行的是技术为先,赢家通吃。谁掌控了技术,谁就掌控了未来。而在革命性技术没有出现之前,谁都不能知道下一个颠覆世界的公司是谁,也许它现在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但在几年后就有可能杀败如今的巨头,登临王座。

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过: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但当时他的看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还有手机这样的智能个人终端。现在的世界,有数十亿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一两千人民币。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已经快失效了,芯片已经突破到5nm级别,再突破就得到皮米级,哪个时候的电脑,肯定比现在更强大,而且与现在不一样,到了那个时候,现在电脑上的软件还会是主要应用场景么?而现在的这些APP,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历史告诉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都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到了科技革新的那天,现在的这些互联网公司,会被成批成批的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里。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克里斯坦森分析的罪魁祸首,就是“市场调研的惯性”。

当生产14英寸硬盘的企业,向他的客户调研“我们现在能研发出8英寸硬盘了,你们有需要吗”的时候,它的客户一定是回答“不需要”的。

因为客户的现有产品用14英寸硬盘已经习惯了,结构也稳定了,没必要为了更大的存储密度多掏钱。所以14英寸时代活得最好的公司,到了8英寸时代都死了。

8英寸时代活得最好的,5.25时代又死了。5.25获得最好的,3.5英寸时代又死了....

给大型机做硬盘的公司,永远不会去找做PC机的厂商调研,而给PC机做硬盘的公司,也不会去找下一代产品IPOD的研发商调研。大家都看不到新兴模式市场的容量。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革命性的底层创新,从来就是颠覆市场调研和大数据的。就是要大数据觉得“不划算”的角落,才配诞生掀翻整个牌桌的创新动力,这就是科技行业往往是被小公司颠覆的原因。

所以摩托罗拉在打造资金的全球通讯网络,看不起技术差劲的2G诺基亚时,它不会想到自己会被这个技术落后的公司打败。所以互联网创世神雅虎想不到自己会败给了谷歌,美国在线等电信公司想不到自己会败给了不起眼的小公司脸书与推特。

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和最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慧/区块链虚火,后来都一次次证明,历史一次次的在重复。如果互联网科技公司没有获得大量用户,最终成熟、滚成完整生态系统的大盘之前,除了社交网路这种黏性惯性很大的细分赛道外,其他大部分细分科技行业的赛道,先行者和早期优势者的位置都是不安全的,壁垒都是不够高深的。

也就是,这些公司是随时会死的。

《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为什么被诸多互联网大佬所推崇,就是因为这些掌舵人看到了黑暗森林残酷的更迭性。而除了《三体》以外,无论马云还是马化腾,他们还看过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他们对科技公司的短命性认识的极度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面对这种危机?大刘在《三体》里给了降纬打击这个答案,而这些互联网大佬就是在用降纬打击去应对新兴颠覆者的,为此他们选择了投资科技的整条赛道。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比如阿里巴巴觉得“人脸识别和人工智慧”对于未来电子商务至关重要时,马云不会再像90年代的投资者那样,看一眼目前这条赛道上的第一名是seime科技,就只投商汤一家。

现在,它会把旷视科技、xx科技.....一大堆和人工智慧人脸识别的有关公司都投个遍,只要觉得他们做事的风格、科研的硬实力,稍微有点可能成功性。

如果遇见连海康威视这种跨圈过来的巨头,阿里巴巴实在收购不掉,也会去上门喝喝茶,谈个战略合作稳住。

虽然这种投资看起来成本极高,很多人颇不理解,但是不要忘记了,如今是一个科技行业大部分业务,都没什么迁移成本的时代,消费者忠诚度不值钱,公众号都能说卖就卖了,粉丝数据分分钟迁移过去,何况是其他领域。

甚至有人针对这种情况,找几个看起来靠谱的人,做一个虚假的产品,然后去薅阿里腾讯这样的羊毛,专门劫投资人的钱,并且能屡屡得手,成功率极高。

这种情况放在股市上,则就变成了另一个逻辑,比如要买科技公司的股票,却不知道这家公司的产品到底如何,普通人还在看财报,最多是根据产品感觉给个大概的估算。

但科技公司的未来,从来不是财报能看出来的,一般正在崛起的科技公司,它要投研发要扩张要运营,财报根本好看不起来,而财报好看的科技公司,才是投资者真正要小心的对象。

比如这两天暴雷的迅雷,财报作假,数据好看的一匹....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 03 -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如果谁能知道未来的科技应用将以哪种方式呈现,什么科技公司是即将落下的太阳,那么,这个人绝对能在科创板市场上大赚特赚,他没道理不赚钱。

如果说传统的A股是靠基本面做支撑,股民利用简单的分析加运气和良好的操作就能赚钱,而科创板的出现,将一改这种传统模式,变成只有知识分析才能在科创板赚到钱。

不懂得科技未来知识的投资人,就让他去炒作短期,然后在频繁的操作中去死好了,真正有未来的科技公司绝对是奉行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看好一家公司,股票绝对不要动,等待公司成长收钱就行了。

那些频繁更换赛道,频繁炒作的公司,要脚指头想一想,就不靠谱,市场上哪个公司被炒作的最火,就远离哪个科技公司,在科技投资里,这样的明星公司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即使他的概念再牛逼,报表再好看,也不要去相信。科技公司死亡快,而且报表好看,市场上被炒作名气大的科技公司一般都活不久,这是真理。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对于科创板投资总的原则,第一就是要看公司的未来,它的未来是大海还是池塘,市场的前景决定了公司的体量。这就是为什么科创板上的公司普遍估值过高的原因,而且在美国华尔街投资科技公司时,也普遍给以非常高的估值。

原因很简单,比如这些科技投资人认为‘这家公司现在的市场,目前虽然只服务了600万人的客户,但这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五年十年会很快成长为一个6亿人的行业。

而这家赛道里排名第一的抢跑新秀,目前在600万消费者里站住了500万。所以投资人预测他们未来会大致按照这个比例,在市场增大到6亿人时、佔住其中的5亿’。

因此传统实业企业只能有二三十倍的市盈率估值都会被认为高的不像话,但无论华尔街还是中国科技投资人,却都愿意按照上千倍的估值给新兴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是为‘未来佔住5亿人,或者至少是3、4亿’在买单,而不是为了目前已经实打实拿到手的500万消费者买单。

对科技公司来说,没有比未来更重要的事情了。这个未来可以是独特的产品,或者核心的技术专利,而绝非现在好看的财务报表。

这也是投资人在投资科创板时的第一个投资原则,科技公司投未来。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投资科创板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一个科技公司生存的时间,不在于其公司规模有多庞大,而在于这家公司是不是市场上无可替代的。

即,它能否满足市场上用户的需求,并且能打压这条赛道的其他竞争者,让用户只有一个选择,或者成为首选。

前面我们讲的科技公司死亡率奇高的例子,这些教训在告诉我们下一代科技的增量,与上一代科技的市场占有率,也许毫无相关性的。

科技覆盖面的增长,不是线性下沉的,甚至新一级市场的用户,是老一级市场的敌人,至少是鄙视链上的敌人。有可能你在600万里拿到了500万,不会成为你6千万里拿5千万的助力,反而会成为阻力。

在这600万变成6千万的过程中,这条赛道的第一名,或许会被存量客户的需求绑架,无法自我迭代。虽然它现在还是第一名,看起来活的不错,但很快不能自我快速创新的它,就会被那些有勇气无视客户的追逐着超越。

这个对手也许是目前行业第二名,也可能是目前的行业第三名,乃至更菜的人,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司,能拿到未来6亿用户的这个增量。

每一代企业因为被其现有目标客户的需求所绑架,最后因此死亡的血淋淋故事,一边又一遍在历史上演,仙童半导体,王安电脑公司,摩托罗拉等等无数叱咤风云的科技霸主死在了这条路上。

所以进行科技投资时,永远不要觉得现在的科技公司拿住这一代技术,就拿住了永远。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比我们想象的都快,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将如何改变生活。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而在和硬件有关的科技行业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公司都是因为摩尔定律活不过两代。但是没有人会相信现在市场上还大受欢迎的公司,会因为产品的适应性太好而突然死亡。

这就是科技投资中的第三个原则,每个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一个时代,明明这一个时代结束他就该去死,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自己该去死。

很多时候就连公司的创始人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对产品未来了解不深的股民了。

或者,他们知道自己会死,所以在死前会包装一下自己,把自己的财务报表做的更好看,把市场营销数据做的更漂亮,推动股价上升,让股民在巅峰时接手,创始人跑路。

这就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科技股泡沫时著名的,代理死亡公司的遗体化妆生意,至今依然长盛不衰。

比如,他们明知一家公司的技术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继续走红,而且技术无法做出竞争性突破,那么眼下的研发投入就是没有必要的,他们会把整个研发部杀了。这样一两年内,给股民看的财务报表会好看很多。那些不懂行、只看财务报表选股的散户狗就会中计,白白把钱送给这些骗子。

这套战略,就是垃圾债之王、87年美国股灾制造者、“门口的野蛮人”米尔肯发明的恶意收购战略,“以牺牲公司长期竞争力、美化短期报表、骗过股民后甩锅退场”的方法。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在此人最风光的时候,在美国金融市场只手遮天,恶意收购多家科技公司,甚至叫嚣能在三天内收购通用电气,是个让美国企业家无比恐惧的大魔头。

当年美国科技股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市场上每天炒作各种科技概念,把老牌即将倒闭的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两项无关重要的新专利,声称自己搭上了通往未来的列车,摇身一变成为新兴科技巨头。

科技细分领域那么多,科创板的投资人有几个是理科博士的?他们能看懂市场包装后的一堆专利说明和背后的作用吗?

市场上这样的人很少,能看懂这些的人早都发大财了,就连专业的科技媒体里,能看懂这样科技专利影响因子的人也是非常少。

而在不懂行的人眼里,这些被包装公司的专利参数和市场上最新兴的概念,好像都长一个样子的嘛!好像没差啊!

对公司来说,他们可以在答疑的时候,把这些技术细节糊弄过去,谈话从始至终只告诉投资人一个概念,前景光明,买我们公司股票绝对发大财等等.....

然后在自我解读完之后,管理好一些能看懂的媒体,别让懂行的人在炒作期间内曝光出解读文章,就没事了。

有朋友曾开玩笑说,美国科技股泡沫最疯狂的时代,华尔街日报的定向预约公关文章的价格,从二十万美元涨到了快上千万美元,原因就是那些包装的科技公司给华尔街日报塞钱,为了不让它说实话,或者是帮忙炒作。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泡沫开始时曾在担忧泡沫会导致金融危机的来临,但有一次公开讲话惹麻烦之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从此再也没有唱衰过科技股,从此变成了坚定的多头,始终没再改变过。

在科创板开市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类似于此的包装和炒作。如果有媒体能逮到这样的机会,那么别客气。写完分析这个公司炒作的文章后,要么他们会拿着上百万来堵你嘴;要么他们会想尽办法干掉你灭口。

风险与机遇并存,这就是科创板的现状与未来。

这也是我要用血淋淋的例子,给诸位科创板投资者泼的一盆冷水。而且我有自信,哪怕我泼完了,科创板还是会这样炒作,无数投资人还是会忘记科技股的投资逻辑,跟着炒作的风永远往这个坑里跳,直到他们破产的那一天都不会改。

科创板的投资逻辑

| | | | | | | | | |

微信公众号世界观察局

广告投放,商业约稿

请添加微信 / locyocoo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