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1

這無疑是最長的假期,對於我和孩子來說。

小城的各單位陸續復工,但學校仍沒有復學消息。正讀大一的孩子宅在家裡,每天除了看書、上網課、做美食,再無他事,我們對生活的感覺似乎變得越來越鈍感、麻木了。

這天,孩子小姨告知我們週末有一處樓盤臨時招大量鐘點工。我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遂徵求孩子的意見。

丫頭正欲為網課添置apid。想到可以靠打工攢點錢,她痛快地答應了。

當天晚上,我們為第二天的出征有些興奮,畢竟是第一次從事“鐘點工”。臨睡前接到小姨的電話,被告知必須穿“工裝”,要不然上不了工。

所謂的工裝,就是相對破舊的衣服。丫頭找了一件黑色夾克衫備著,我找來找去,翻出了孩子高中穿過的舊校服。

第二天早上六點二十,天剛麻麻亮,小區的路燈發出微弱的光。丫頭被叫醒,迷迷瞪瞪擦著眼睛。畢竟宅家的這段時間,很少這麼早起床了。我們邊洗漱,邊感嘆幸好中餐有小姨準備,要不然還得起更早才行。

六點五十,我們一起穿過這座城市。受疫情影響,小城此時有一種與平日迥異的安靜。隱約傳來清潔工“刷刷”的掃地聲,才平添些許活力。抵達目的地,只見高聳的新房在陽光下閃光,園林師傅們正忙著栽花種草,頓覺正常生活的美好。

我們的任務是將四套精裝修的三室兩廳打掃乾淨。走過小區泥濘的道路,低頭捂住鼻子穿過正在切割瓷磚的門廳,終於乘電梯到了指定樓層。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眼前的景象令我和丫頭大吃一驚。剛裝修的房子,散落滿屋子的水泥、石灰、紙盒等垃圾,空氣中混合著粉塵味兒、傢俱淡淡的油漆味兒,師傅修補牆壁的膠水味兒。

同伴打開工具袋,露出五花八門的“利器”:玻璃器、雞毛撣子、草酸溶液、各式抹布、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剷刀、長短各異的拖把……

看著堆滿垃圾的屋子,我和丫頭有點無從下手。兩個朋友則很乾練,麻利地將屋子裡的紙盒等粗垃圾歸攏到一處,用一塊大的塑料布打包送了出去。屋子清爽了不少,朋友們的頭上、身上則瞬間變得灰撲撲的了。

我被安排用剷刀將玻璃上的不乾膠弄下來,並將玻璃框上的水泥、石灰都剔除乾淨。我這才留意到每塊不同位置的玻璃都用不乾膠做了標記,邊框上糊了好些水泥灰。我用手撕不乾膠,不乾膠紋絲不動。一處樓盤的工程短達一兩年,長達五六年。隨著時日,長方形的不乾膠早牢牢粘在玻璃上了。

孩子小姨將剷刀換上嶄新的刀片,遞給我。刀片閃著寒光,我試試,剷刀“嗖”的一下“飄”了出去。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最後終於摸索到刀片與玻璃最好保持在30度左右的夾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丫頭負責撕掉門、金屬條、木板上的塑料薄膜。之後,再用剷刀將地板上的透明膠帶一一處理。可別小瞧這些薄膜,都貼得格外牢,一不小心撕碎,就得更加細心地剔掉那些“碎屑”。只見丫頭一會兒貓著腰鏟地板,一會兒又踮腳弄高處的“頑固分子”。

這些工作,技術含量不高,而且允許犯錯。如果處理不當,完全可以重新再來一次,來兩次。這讓我們心情變得輕鬆。等掌握一定方法後,我們的勞動就顯得“機械”了。幸好,現在手機功能齊全。我打開聽書軟件,邊清除玻璃上的不乾膠,邊聽關於“老子的智慧”的文學講座。

丫頭看到我如此有滋有味,也打開了英語學習軟件,邊聽英語邊幹活。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我們的午餐相對簡單,用帶來的高壓鍋煮了白米飯,熱上小姨帶來的臘魚和豆腐乾。飯菜擺在簡陋的紙箱上,我們席地而坐,吃得津津有味。也許是很久沒幹過這樣的體力活,丫頭早就飢腸轆轆,平時有些挑食的她此時吃得格外香。

飯後,我和丫頭一起圍觀小姨如何做玻璃。

玻璃的清潔需要專業的玻璃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玻璃器沉甸甸的,由形狀相同的兩塊正方形“板子”組成,板子末端各有一根長繩子,好像是一條長尾巴。A塊板子裡面有磁鐵,B塊板子裡有鐵板。當A、B兩塊板子分別放在玻璃裡面和外面時,受磁力影響,帶清潔布的板子會緊緊貼住玻璃。隨著主人有規律地移動,玻璃器就開始清潔工作。

小姨將帶泡沫的玻璃器從左滑到右,再從右滑到左。被“按摩”過的玻璃頓時潔淨無比,一塵不染。我們看得入了迷。丫頭接過玻璃器試試,怎麼也操控不了。小姨忙指點力度、角度、技巧,丫頭很快掌握了。看著明亮的玻璃,頗有成就感,她咧著嘴笑了。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擦高處的窗戶需要兩個人配合。同行的師傅踩在梯子上,指揮我用掃把將玻璃器的A面高高舉起,送到玻璃的 外側上方。我的手跟著裡側的B面移動。一不留神,玻璃器的A面從半空裡飛落下來,差點砸到地板上。原來,A面下面的長尾巴被我的手拽了一下,頓時失去了B板的磁力。

看著狼狽的一幕,我忍不住咯咯笑起來。

正在我莫名覺得好笑的時候,門廳的小姨朝我狠狠使了個眼色。我不知所以,強忍住笑。

不一會兒,進來了一箇中年婦女。她在屋子裡察看一番,指出這裡要抹乾淨,那裡也得擦擦。

小姨一一點頭答應。

中年婦女說完,瞧了瞧丫頭幹活,又走到我身邊看了看,接著走出屋子。我長吁一口氣。小姨解釋,這是家政公司的老闆,剛才她制止我笑,就是怕我露出“生手”的破綻。

我突然想起《木匠手記》這本書。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3

《木匠手記》是尼娜•麥克勞林寫的。作者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英語與古典文學專業,曾任《波士頓鳳凰報》的網站主編。2008年,她突然厭倦了虛擬的網絡,毅然辭職,告別了熟悉、穩定的傳媒行業,轉而成為了一名木匠助理。

開始了全新的職業生涯的尼娜•麥克勞林,並沒有因為成為木匠助理而降低對文字的敏感度,在打磨木料的同時,她體驗到了更為真實的生活,用鍵盤記錄、分享著作為木匠的經歷與見解。她說,充滿汗水與不確定性的木匠生涯讓她學會了如何比工具更聰明,讓她更加理解奧維德、契科夫等文豪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她找到了“如何真實地生活”的方式。

看看這位曾做過女記者的記錄片段吧。

她隨瑪麗(木匠老闆)第三次去建築師康妮家修房子的時候,康妮得知了這位木匠助理前半生的秘密(指作者當過女記者)。於是,康妮與女木匠助理有這樣一段對話:


這真是迷人,觀察一個知道使用工具的人,感受操作工具時的技巧和漫不經心,我深深沉迷於此,眼睛緊緊跟隨著瑪麗移動。


建築師康妮出現在走廊裡。


“我發現了你前半生的秘密。”


我汗毛倒豎,臉刷地就紅了,小聲地說:“也不是什麼秘密。”


“你之前有什麼專攻方向嗎?”


“我主要寫一些書評。”


她挑了一下眉毛,露出一種驚訝和認可。我知道,自己腳邊放著裝工具的水桶,身上穿著三天都沒換過的髒牛仔褲,正蹲著瑪麗在哪裡抹水泥。


“小說還是非虛構類的?”她問我,然後又問我最近有沒有什麼好書。我列了幾本,然後告訴她我喜歡的原因。於是,我談起了大腳怪,說,“那個水怪突然就成了故事中的一員,很有意思,非常棒——”


“把海綿遞給我一下。”瑪麗對我說。


我停了下來,臉紅心跳地從水桶裡翻出來海綿。


我不知道瑪麗是提醒我集中注意力,還是她剛好需要海綿。反正她這話說得很好,我把海綿遞給她,然後繼續默不作聲地看她幹活。建築師離開了,到屋子的別處去找另一群工人。


書中的女木匠瑪麗也許恰好需要海綿,也許是提醒女助理此時的身份。那戛然而止的交談,頗有些冷幽默的味道。

我確實不該為玻璃器掉下來發笑。一個真正的家政公司的員工,面對此情此景,應該只會為自己的業務不熟,操作不當感到羞愧。

事實上,小姨的擔心不無道理,在後期計算勞動報酬的時候,老闆果然因為我身穿校服,面戴口罩,被質疑是否具有打工資格。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3

工作雖談不上覆雜,但長時間不停地忙這忙那,加上中午沒午休,到下午明顯體力不支。我和丫頭腰痠背痛,胳膊幾乎伸不直,也都咬牙堅持著。

終於到五點了,不遠處的江上有小船揚起風帆歸航。我們站在陽臺上,欣賞眼前開闊的江面,城市高樓林立的風光,心情大好。將工具一一收好,感覺蓬頭垢面的我們踏上歸程。

晚上,我問書桌前的孩子:“感覺如何?”

“累。”

“相比坐在教室裡學習,坐在家裡上網課呢?”

“學習的累不值得一提。”孩子呵呵一笑。

“下次週末有機會打工,還去嗎?”

孩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木匠手記》| 帶孩子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

後來,孩子果然用打工的酬勞換來了iPad(我有少部分支援。)看著她認真地利用新設備上課,做筆記,我頗為欣慰。

希望孩子通過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至少能明白兩點:其一,青少年面臨著千萬條道路的選擇,但讀書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其二,勞動不分貴賤,任何一個工種的人都值得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