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舊—“南通發展四問”回答

我心依舊—“南通發展四問”回答


又是一次拷問自己心靈的時刻,“發展四問”:面對新機遇,如何破除本領不強、狀態不佳等問題,在奮發有為、開拓進取上走在前、作表率;面對過萬億,如何破除自滿自足、因循守舊等問題,在解放思想、提質增效上走在前、作表率;面對大項目,如何破除不敢擔當、敷衍塞責等問題,在攻堅克難、苦幹實幹上走在前、作表率;面對爭先鋒,如何破除標準不高、得過且過等問題,在對標一流、追求卓越上走在前、作表率。

看到這樣的四個問題,我驚出一身冷汗。“發展”這是一個多麼神聖的詞語。從她本身的意義上講:發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指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再看看後面的幾個詞語“過萬億”好像和我的工作無關,“大項目”相距更遠,“新機遇”就教育而言,新的環境有,新的機遇可以辯證理解。“爭先鋒”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彷彿真的無話可說了。但是再看看,“本領不強、狀態不佳”,“自滿自足、因循守舊”,“不敢擔當、敷衍塞責”,“標準不高、得過且過”,這些就很好理解了。

細心想來,教育還真的需要我們問問自己的內心,教師作為教育的首要執行者,更是需要問問自己。

我心依舊—“南通發展四問”回答


以前聽過一句話:“最不會改革的是教育。”這個觀點的一個支撐點是:你走進學校的教室看看,三十年前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類比,千年之前中國人拿筷子吃飯,現在還拿筷子吃飯,是不是這也需要改革下。當然我們不是固執的守舊派。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也出現了鐵勺、鐵叉,但我想偶爾吃下西餐是可以接受的,每天都吃牛排,沒有一箇中國人不會不罵娘吧。

向前追溯,現有我國的教育形態最早出現在德國,後來是日本,再後來才流傳到了中國,張謇這個晚清的大實業家做了很大的貢獻。百十年來,這種形態的教育為人們所接受,特別是為龐大的中國所檢驗。或許從某個層面上講,這樣的教育形態似乎固化了學生的思維,淡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彷彿與現有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於是乎,有了許多走出教室,淡化教師的呼聲。但我想說的是:同志哥,這本身就不是現在才發現的問題。早在民國時期,也就是這種學校形態剛剛進入中國的初期,這一問題就被前輩們提了出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再次的討論“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所佔的比重”這些類似的話題是沒有意義的。我很欣賞“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但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比重是毫無關係的。以金嶽霖先生為例。在西南聯大時候,金先生的課一直都是一講到底的,課堂下面的學生卻聽得津津有味,收穫良多。因此,霸道地將“學生主體”和“教師教授時間”拉郎配,是很不地道的。

我所理解的“學生為主體”,更多地應該是以“學生的獲得為主體”。這裡的獲得更多的不應該是知識,或者用皮亞傑的話說最低等的是知識。獲得的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辨別、處理問題的能力,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核心素養。這個東西的形成,從某一個層面上說根本就每一個固定的格式或者是形式。她絕對不會像AI程序一樣按照某一個流程走下來,自然會得到什麼結果。孫悟空一個“緊箍咒”就夠了,沙悟淨你上十個都沒用。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孔老先生所說的優秀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太偉大、太高超了。因此,最讓我厭惡的就是所謂的“樣板課”、“樣板學校”。有何意義?離開了那個生態你還能樣板起來?教育最難改變就是生態。這一“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循守舊、不敢擔當。沒有人敢去搞花樣,原因很簡單:你搞花樣,升學率下來了怎麼辦?就現在的這個社會形勢,唾沫都能淹死你。但這些大多應該是上面領導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只要知道,管他什麼模式、範式,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是可以完全排除的。學生需要什麼我就講什麼就對了,“立根只在破巖中”緊抓這內在“要素”才是根本。搞清楚一點,“你是為學生而教書”就好,盡心盡職,問心無愧。

我心依舊—“南通發展四問”回答


於是乎,我又不自覺地想起教師的幾個稱呼來:老學究、臭老九。在此,我不是在探討教師的社會地位問題。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它不會因為社會的討論就發生改變。唯一錯誤的地方就是我們對自身錯誤的定位,錯誤地認為我們就等同於古時的“師”。在我看來,現在大部分的中學老師其本質就是過去的私塾先生,教“小學”而已。叫你一聲“先生”就不錯了。“為師”差距還是很大。用上面的詞語講就是“本領不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說其他,我們現在的“先生”們有幾個是奔著“明德”去的。有的“先生”可能會說,我也想“明德”啊,但考試不考德啊;我也想素質教育啊,但考試在哪兒,考核在哪兒,有本事你不考核啊。我想說,同志你應該好好地去看下李鎮西老師的文章,應試和應試教育不能混淆。說到底還是你自己沒有能力將“應試”融合到您的素質教育中去。換個思維角度:有了素質還怕考試?

因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最討厭聽到的話就是:你們教師真舒服,一年兩個假期。我想說的是:外行別亂評論!教師最怕的就是過假期。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下來,基本上拿個課本就可以去應付一兩課,偷偷懶。一到放假,對不起,請你好好學學理論,請您做好學習筆記,請你做好家訪記錄,……甚至像這次疫情中一樣,做個18線的主播。

但這些都不是不提升自己的理由。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想成為將軍,同樣也不是每一個教師都想成為專家,但教師的本職要求就是不斷更新自己。你可以拿著十年前的方法講給學生聽,但你總不能拿著十年前的題目講給學生聽吧。就如同幾年前我們的手機還是按著阿拉伯數字,現在你還跟我說怎麼按數字打電話。“不是我笨,是你傻”。教師最起碼的要求是不能做個“傻子”吧,因此,抽個時間做個題目,看看現在的方向;抽個時間看看視頻,看看優秀的課堂;抽個時間看看論文,知道現有理論……這些都應該是教師的日常。可細想來,有幾人做到?大部分的同志,還是沉醉在自己過往的功勞簿裡吧。我曾經戲言:知道為什麼是“老師”嗎?很簡單,因為教師是最容易讓人回想過去的職業,而只有老人才會在搖椅上回想過去。老師們都老想著過去,能不老嗎?

我心依舊—“南通發展四問”回答


因此,在我看來,上面的幾個詞語本身就是循環的東西。因為“本領不強”所以“不敢擔當”,因為“不敢擔當”所以“標準不高”,因為“標準不高”所以“自我滿足”“因循守舊”,因為“因循守舊”所以“敷衍塞責”“得過且過”,自然而然“狀態不佳”了,“狀態不佳”“得過且過”“本領”更無從談起了。要想破除這樣的謎團,提高個人的“本領”是第一位的。你想想一個能站在“泰山”上的人會渴望江浙地區的小土堆嗎?他所想的只會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

所以這“四問”其本質還是對個體的審查,是對自我過往的糾察,就是問問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心依舊”否?該如何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