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一役,中国惨胜,有哪些收获?

莫荒误


不是惨胜,而是50步笑一百步。但是,应该有如下教训:1.是大国,但不应担当。因为我们还没脱贫,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负责的世界,我们还不是这个世界的老大;2.教训:农夫与蛇;3.老天要惩罚西方恶人,那就来得更猛烈些;4.提高警惕,不看表象;5.处事应主动,骨气应硬,适当时应扬威立万!


张生9684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新冠一役,有的国家已经基本控制,有的国家还在艰苦奋战,有的国家才刚刚开始。这里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评论一下。病毒起源于哪里,哪里最先爆发,现在都没有定论。各个国家数据是否准确,都无法考证。我们只能就各个国家自己报告的数字来评论。

首先是中国,中国是遭遇战。中国是最先报告疫情的国家,也许此时其他国家已经有少量散发或小规模爆发,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中国是最早发现,最先报告疫情的国家。所以中国没有别人的经验可学,完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是一个新病毒,人们认识它需要一个过程。最初我们的专家对它有误判,重视不够,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说他们水平不高,判断失误,但是不能说他们是故意隐瞒故意误导。就像医生看病,由于技术不高误诊了。这次是以前没有的新疾病,开始有误诊也是难免的。后来的专家是在看到更多证据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的。从元旦到二十日,若说有失误也就是这个时间段。以后国家重视人民团结,用了一个月就出现拐点,又一个月全国本土新增为零。后一个月就是防止输入病例了。最终确诊病例是八万四千多人,死亡四千多人,死亡率百分之五左右。确诊病例占全国比例是百万分之六十多。任何战争都有代价,都有牺牲。这个成绩全是惨胜还是完胜,且不忙下结论,看看其他国家再说。

先看一个比较优秀的国家,越南。在全世界来说,越南是中国以外较早出现病例的国家之一。但是越南要比中国晚一个月左右,看到中国国内疫情的爆发,越南感到了恐惧,于是就开始采取措施,检测调查隔离治疗,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最终成果也是人所共睹的。越南国家小,好管理。但如果疫情首先爆发于越南,估计它也会吃不消的。

韩国日本控制得也不错,但是比越南差点。新加坡开始不错,后来有所松劲,一不小心,近几天欧美输入病例又上来了。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在中国疫情严重时,不以为然,认为中国是过度防疫。他们第一时间关闭了中国人入境,但是他们没想到病毒在美国那么严重,会暗暗流传到欧洲。他们只是天真以为只防中国就够了。等他们发现,一切都晚了。现在四个国家病例都在十万以上,有的已经超过二十万人,死亡病例都在一万到两万左右,死亡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这还没有结束,最后估计都会在五十万左右,死亡五六万人吧。如果中国叫惨胜的话,欧洲诸国就只能叫惨败了。

美国开始固执地认为病毒源头就是在中国,所以只是针对中国输入人员有症状者进行检测。如果没有中国旅行史或者没有接触过中国来的人,就干脆排除不予检测。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病毒早已经在他们国土传播了,在第一例中国输入病例之前,已经传播了很久了。只是他们一直没有发现,没有重视,一直当流感或电子烟引起的肺部疾病来对待。正是因为这种武断的认识,使得他们漏诊了大量感染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半月,到三月五日之后才开始有专家重视,但特朗普仍不在乎。直到又半月后的三月二十日,才开始大量检测。两个月时间,病毒早已经蔓延全美各州。目前检测确诊病例为九十五万例,每天三四万的增长。这三四万的新增确诊,是它的日检测能力的限制,实际数字比这要好好几倍。死亡人数是五万四千人,这也不是真实的,许多人来不及检测就死了。即使按这个数据,美国目前感染率为千分之三,死亡率为万分之二。也就是一千个人中有三个被感染,一万个人中有两个因感染新冠而死亡。患病死亡率为百分之五多点。二十个患病的一个人死亡。

如果照这个势头下去,乐观估计,现在就是拐点。到最终控制住,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最终确诊病例数将达到四百万人,人群感染率为百分之一点多。死亡人数为四十万人,患病死亡率为百分之十(因为后期医疗资源不够用所以死亡率会增加),人群死亡率为千分之二。美国的抗疫最终算什么?没有可用的词了。


多维观世界


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最后的结果如何还很难判断,但就目前的疫情情况看,这次疫情虽然我们代价惨重,但收获也很大,主要的收获是:第一,让我们更认清了世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为了把我们置于死地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是丧心病狂!我们绝对不能对他们存有半点会和我们平共处的幻想,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枪进行战斗!第一,让我们更坚定了信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疫情防控难度是世界第一,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三个月史无前例的英明、果断措施将疫情控制住了,是不是世界最好现在就可以下结论了:是的!这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世界上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第三,让我们更有经验。通过这次疫情,在许多方面检验了我们的能力,特别是疫情的防控能力,相信通过这一次我们会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