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楊肆是江蘇淮安人,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經他的表弟王維鈞介紹,到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工作。當時王維鈞是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司長溫毓慶的秘書,溫毓慶又是宋子文的姨表兄弟,與宋子文一樣,是個親美英派。

1934 年年底,電政司成立密碼檢譯所,王維鈞安排楊肆負責密碼檢譯所的工作。密碼所辦公地點設在南京寧海路西橋 7 號,距日本使領館比較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洋樓,沒有人知道這棟小洋樓裡,是國民政府這樣重要的一個機關。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楊肆(右一)與戴笠(前排中)合影

楊肆上任後,憑藉自己的勤奮和聰慧,很快就能破譯日本外交使領館的重要密碼。日本東京外務省在對華外交上的一些指示以及他們在華使領館人員的行動,均被楊肆破譯掌握。為了得到更多情報,楊肆向溫毓慶建議在鼓樓青雲巷設電臺偵察監視日本大使館的秘密電臺,同時加緊訓練報務人員,得到了溫毓慶的批准。

1936 年,密碼檢譯所已能夠跟上日本密電碼的變化,始終能夠及時破譯日本人的情報,並能設臺偵收日本外交國際無線電臺的密電,受到了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的表揚。檢譯所成立了一個研譯組、一個研究組和一個偵察電臺。 研譯組由霍實負責,研究組由楊肆負責。 由於才幹超群,中統一直想把楊肆挖過去,戴笠的軍統處對楊肆也很感興趣,但楊肆均不為所動。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楊肆的堂弟楊述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生,也是一位地下黨員。他經常向宣傳抗日救亡楊肆、王維鈞宣傳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 楊肆也主動將自己從事的秘密工作告訴了楊述。

“七七”事變後,交通部電政司連同下屬的密碼檢譯所撤至漢口,繼續進行工作。楊肆此時已成為密碼所主要的電訊專家,有一次,楊肆偵收到一份外交密電,系蔣介石手下與日本人暗中來往的一些人員的名字,其中便有霍實(密碼所創建者之一)。顯然,霍實與日本特務機關有秘密聯繫,這讓楊肆驚出一身冷汗。

楊肆將情況告訴了王維鈞,王十分震驚,立即將霍實通敵之事通報給軍統,請求嚴加處置,但卻不見有什麼動靜。這令楊肆對國民黨感到直分失望。在堂弟楊述的引見下,楊肆見到了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領導人李克農。

楊肆將日本密碼組織的情況向李克農和盤托出,王維鈞則將密碼鎖偵察電臺呈送給溫毓慶的一本總結報告交給了李克農。這本報告內繪有日本外務省國際無線電臺通訊聯絡網以及在華日軍前線軍用電臺相互聯絡通訊的聯絡網,並有電臺呼號、波長和通報時間及文字說明,是一份極有價值的絕密情報。李克農看完後,不住點頭:“這個對我們是很有用的,我們也要研究日本密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他提醒楊肆和王維鈞,務必注意保密隱蔽。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平反後的楊肆

這次特殊的會面後,楊肆和王維鈞正式和黨建立了秘密聯繫。以後他倆又數次向李克農遞送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

武漢淪陷前一個月,密碼所準備遷至廣西桂林。1939 年年底,密碼所又幾經輾轉,遷至重慶,與軍統局做了鄰居。戴笠想吞掉人才濟濟的密碼所,要求溫毓慶派兩名熟練的密碼研究幹部到軍統做技術指導。溫毓慶便將楊肆派往軍統局。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李克農

地下黨組織知道這一情況後,派楊述登門做楊肆思想工作,勸楊肆打入軍統。楊肆開始想不通,直到李克農在重慶上清寺一茶樓秘密與楊肆進行了一次會談,楊肆被李克農說服,同意打入軍統,並接受了秘密任務。

楊肆在軍統局主管日本軍事、外交密電破譯研究工作,每隔一個星期,楊肆都會冒著危險,將破譯的日本密電交給中共地下黨一份。 1940 年夏,楊肆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周怡的單線領導。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地下黨劇照

楊肆在軍統的工作認真負責,戴笠很滿意。1943 年,楊肆被破格提升為特種技術研究室少將主任。在於那幾年,楊肆先後成功的破譯了日本太平洋海軍艦隊的 12 種密 電碼及日本關東軍的 17 種密電碼,掌握了日本海軍航空兵、特種兵、陸軍乃至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以及第十一軍、十三軍等若干種頻加變換的密電碼。這些重 要的抗戰情報,他都及時提供給了地下黨,對於抗戰可謂功不可沒。

打入軍統的紅色密碼專家楊肆,只有他能破獲日軍的29種密電碼

李克農

新中國成立後,楊肆為解決自己的身份問題和以後的工作安排問題,曾去北京找當年 秘密工作時的上級周怡,但周怡已病故。楊肆只好又求見中央調查部部長李克農。李克農將楊肆安排在調查部技研司工作。但是,由於楊肆曾任國民黨軍統少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公正待遇,被當作戰犯關入徐州戰犯管理所多年,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直到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才得到平反。

(歷史漫談君·徽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