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2019年的熱播劇《小歡喜》相信有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想必就是喬英子了吧。

在劇中,喬英子的媽媽宋倩為了女兒的學習,將重點學校的物理老師這一工作辭掉,轉而回到家中做起了補習班的老師,而她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女兒學習,在喬英子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宋倩都要插手。

當喬英子提出要去參加南大的冬令營時,宋倩不同意;當喬英子想要報考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南大時,宋倩依舊是不同意,甚至還在未經女兒同意的情況下偷偷改了女兒的報考志願,終於喬英子再也無法忍受媽媽那如同對犯人一樣的監控,選擇了要跳海結束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其實以上劇中的那些場景、片段,在你我現實的生活中也不乏會出現,父母總是會以“愛”之名,向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也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對動怒、發火。

如果你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問問小朋友“你愛爸爸媽媽嗎?”而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你很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愛呀,我更愛不發脾氣的爸爸媽媽。”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工作中要頂著重重壓力,而回到家後要面對孩子種種的問題,此時卻總是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對孩子發火。

殊不知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的情緒而產生種種疑惑,例如他們會懷父母是否愛自己、自己是否是值得被愛的等等,身為父母的我們對此真的需要有一次覺醒。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才是“覺醒”?

平時喜歡遊戲、喜歡動漫的人,或許會非常熟悉“覺醒”這個詞,它指的是遊戲、動漫角色領悟到更高的奧義,最後得以讓自身的技能提升。

而根據百科中對“覺醒”一詞的解釋是:醒悟。當一個人想要覺醒時,首先要能夠重新質疑、評估我們自身所作出的行為,例如當我們對孩子吼罵時。

其需要能夠保持我們自身的清醒狀態,理性的去看待所發生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證孩子的健康發展、成長,正如著作《父母的覺醒》的作者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所說

“富有覺悟的教養兒女既是一輩子的修行,也是每一天的功課,更是敏銳察覺自己深層的不覺醒的過程。”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父母沒能“覺醒”,往往是由於“自負心理”,表現出對孩子的控制

薩巴瑞在書中說:

自負感是一種盲目的情緒,它是我們對於自身形象的一種觀照,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自己。而我們所展現出的情感特徵、思維方式還有行為舉止都根植於我們的自我形象之中。

當孩子對我們的說教表現出聽從時,我們通常會感覺到自己是盡責的,而當父母從自負感出發而並非是從生命的本質出發,那麼就無法聯絡到孩子的真實內心。

例如前文我們所提到的宋倩,她因為自身的自負感而選擇辭去自己那物理老師的工作,她因為自負感而處處對女兒喬英子進行控制。

她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可以為了孩子而犧牲一切的角色,但最後的結果呢?宋倩如此種種的行為導致了喬英子的抑鬱症發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會看到有父母在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著控制,他們會要求孩子上自己制定的補習班,會要去孩子報考指定的學校、學習指定的專業、做指定的工作,而支撐著讓孩子作出這樣選擇理由往往是“我是你的父母,我還能害你不成?”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身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到“覺醒”?

①要能夠覺察並正是自己的不覺醒

身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有大多數已經完成“覺醒”的父母,他們也並非是從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就是一個覺醒父母,有很多的父母也都是從不覺醒逐漸走向覺醒的。

例如我們前文提到的宋倩和喬英子之間的矛盾問題,宋倩曾經認為自己對女兒喬英子的一切控制都是因為自己對女兒的愛,而當她察覺到這樣的愛其實並不是喬英子所需要的時候,就說明她已經開始走向了覺醒的這條路。

而不覺醒的父母之所以不覺醒,大多都是因為對自己過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沒能覺察,再就是對於察覺自己過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牴觸情緒。

有很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身為‘父母’這一角色,對於孩子而言自然是要保證威嚴,要然讓孩子認為父母說什麼都是對的,且不容提出質疑,這就導致了父母的不覺醒。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②要學會降低身為父母的姿態,無條件對孩子表現出接受

由於父母在家庭中所處的高度,由於他們父母的身份,總是在以高姿態去命令孩子應該如何如何,但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高姿態、高威嚴則是會在他們的心靈造成無形的壓力。

所以對於應該覺醒的父母而言,我們首先要能夠放下自己的高姿態,以平等的高度去和孩子進行溝通、對話。

此外,孩子自從脫離母體之後,他們就已經是以獨立的個體的方式存在於世界上,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思維、情緒等等,而且每個孩子所擅長的點,他們發展程度的快慢也不會一樣。

所以無論孩子做出了怎樣的選擇、無論他們達到了怎樣的成績,只要是在原則之內不觸碰法律的事,父母都要對其進行無條件的接納。

《父母的覺醒》:對孩子的控制,多半是因“自負心理”下不願覺醒

對於孩子是否能夠健康成長而言,似乎其他的一切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但問題在於,用以往我們所慣用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夠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發展嗎?

對孩子過度的控制,只會導致孩子最終形成自卑的心理、形成討好型人格,且親子關係也不會特別好。

想要拉進親子關係、想要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的父母們,讓我們從此刻開始覺察自己吧,讓我們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成為一名合格的覺醒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