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與“心誠則靈”,為何會“靈”?

我國自古以來,在某些人群之中一直有著“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與“心誠則靈”的傳言。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說,某某神、某某仙、某某廟、某某觀,以至某棵樹、某口井最“靈”,“有求必應”。

神、仙、佛、廟、觀、樹、井等真地會顯靈,保佑心誠之人嗎?別逗了!如果神仙佛廟觀樹井界還沒有開通供他(她、它)們查詢用的互聯網,或者即使開通了互聯網,但人類的花名冊還沒有輸入互聯網,再或者他們還沒掌握計算機使用技巧,為了你許的一個願,就算花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也未必能夠從芸芸眾生的龐大花名冊中翻得出你一個人的名字,累不累呀,哪還有時間幫你去作弊;更何況,如此一來會耽誤多少人許的其它心願呀,怎麼見得這些被耽誤之人的心願就沒有你的心誠呢?

那麼,為什麼會有心誠者如願以償,即“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與“心誠則靈”呢?其原因在於,你去尋求保佑了,就說明你沒有放棄希望,在追求,尤其是覺得有了靠山的幫助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成功!其實,最後成功的真相是①你增加了信心,②你在信心伴隨下的加倍努力。於是乎成就了“信則靈”與“心誠則靈”的傳言。

至於“不信則不靈”,真相則是因為他本人喪失信心了,放棄了,不努力了。

應試考生的“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與“心誠則靈”的真相在此;其他心願人的“信則靈,不信則不靈”與“心誠則靈”的真相也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