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制造”已经逐步占领了很多国际市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那么这个工匠精神从何而来呢?

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有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言之,抽象地称之为“道”,具象地称之为“器”。再通俗一点,我们可以把技术作为“道”把工具作为“器”。《说文解字》中解释“技,巧也”“器,皿也”。从中看来“技”在本义上是指主体作用于对象的熟练灵巧度。“皿”则本义是指物品,继续延伸为工具。

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在《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的故事,面对齐桓公的生死问答,轮扁作出了“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期间”精彩回复,可见轮扁在制作车轮时候并不是机械式的工作,通过不断地思考体会,掌握了制作车轮的精妙技巧,也充分体现了轮扁作为一个车轮工匠的钻研精神。当然文中所谓圣人言乃是糟粕一说,也是见仁见智,我并不认为齐桓公阅读圣人言就是奉行照本宣科的拿来主义。必然还有揣摩思考的味道。

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庄子·达生》中“佝偻承蜩”,那个佝偻之人,从“累丸二而不坠”一直练习到“累五而不坠”才有了“承蜩犹掇也”的水平。佝偻者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身体化作枯枝,用心去感受蝉,才会像随便捡一样的捕蝉。连孔子都对自己的弟子说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也是工匠的专注精神。

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庄子·知北游》中的捶钩者,从二十岁开始喜爱捶钩,也就是铸剑。直到八十岁时他打造的宝剑仍能“不失豪芒”,这是为什么呢,文中说这个人“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就是说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只有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当然这里可以排除视力的问题,只是强调这个捶钩者的工匠精神,就是他口中的“有守也”。同样是强调工匠精神中的专注。

而在《庄子·达生》中的“津人操舟”则有了升华,一个“忘水”就点出了精妙所在,水性好的人只有“忘水”才能更好的操控船。文中强调“外重者”必“内拙”。这个“外”和“内”就可以理解为“器”和“道”。更有“梓庆削木制锯”,这里的锯是指古代一种类似钟的大型乐器。梓庆在制作的时候,首先会静心凝神3天,然后忘掉功名利禄,到第5天的时候就会排除外人对我“非誉巧拙”,到第七天的时候已经可以进入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再去树林中挑选制作需要的木材,“以天合天”用自己的初衷去迎合木材的自然天性,看到树木的形态就仿佛能看到一个“锯”就在眼前,然后把木材砍回来,稍微一加工就好了。“锯成,见者惊犹鬼神”说明梓庆制作的成品非常好。

老庄道家重道而轻器,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魂

以上列举的这些工匠,在实际的工作中都没有突出“器”的作用,操舟、斫轮和铸剑很显然都需要工具,可工匠们的关注点并不在“器”上,而是在自身技能所能达到境界,也就是更关注“道”的修炼。而且他们在工作中全神贯注,甚至有“忘器”的效果。这说明道家有着“重技轻器”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老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老子认为“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甚至提倡“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当然这里并不是狭隘的提倡不使用工具,而是为了推崇重“道”而轻“器”的工匠精神。这种重“道”的工匠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发展急需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