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靠面子才能維持的裡子只是暫時的,只有放下面子的人才會終究贏得面子。靠面子的人生不能出人頭地,而一直用裡子當面子的人,他的目標是堅定不可動搖的。面子丟了無所謂,可裡子傷了就不會再好。

所以說面子的終極意義要的就是尊嚴、骨氣。應該說是先有裡子再有面子,而不是先有面子後有裡子。但在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一個處處以大義為先,放不下面子的人;而曹操卻正好相反,只要與我有利什麼仁義道德都可以拋棄不要。

起初劉備的形象造勢為他加分不少,反觀曹操在對外樹立個人形象方面卻不是太好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不管怎麼樣人家也是正兒八經的皇室後裔,在那個江山轟然欲倒、軍閥割據的時代,這樣的身份無論到哪裡都是炙手可熱、受人歡迎的人物。既然是人物當然就會有理想,所以少年時代的劉備指著家鄉附近的一株大桑樹說到: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而與他同宗的劉元起也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再說曹操,雖然史書記載他是西漢丞相曹參之後,但祖父曹騰卻是宦官,這樣的身世在當時來說確實不是太好聽,可他偏偏又不學無術(學習儒家典籍)放蕩不羈。唯獨太尉橋玄說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雖然是一個問句,但也可看出了曹操的不一般。而許劭倒是給出了一個極端不太好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好名聲(面子)未必管用,真裡子才是王道

1. 劉備的野心是不小的,不然也不會有想坐羽葆蓋車(古代帝王的車駕)的說法。

有野心在實力不夠的時候還的悄悄收起,所以劉備打著仁義道德的旗幟開始結交豪傑收攏人心。

不過劉備的帝王之路走的異常艱辛,他先後投靠過同門師兄公孫瓚、徐州牧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備能夠受到這些人的歡迎就是得益於他的貴胄身份和講仁義的好名聲。

在這期間劉備曾經擁有過徐州根據地,也曾經即將擁有過荊州根據地,失去徐州是由於他的仁義仁慈把呂布這個人人喊打的白眼狼招到了身邊;即將擁有荊州是由於他的仁義仁慈把放在眼前的機會白白錯過。為此他兩次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而只顧自己逃命。

劉備的好名聲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就是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詔”奉旨討伐曹操,這讓他有了積聚實力的基礎;再有就是當曹操佔領荊州追擊劉備時,他差點被自己的好名聲所牽累而險些被擒,當得知曹操即將到達荊州的劉備在驚慌失措的逃命過程中,還帶領了十幾萬的民眾和上千的輜重車輛,致使行動緩慢每天只能行走十餘里。不過這次事後倒讓他大得民心。

荊州的大逃亡讓劉備終於認識到以前的虛偽都是值得的,以後還的繼續虛偽。赤壁之戰過後,讓劉備有了喘息之機,他一方面與孫權保持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一方面又加快了對益州劉璋的征伐。

其實孫權一直有吞併益州的打算,但是他最終被劉備的無恥給打敗了,劉備是這樣對孫權說的:益州民富地險,劉璋雖弱,足以自守……而同盟無故自相功伐,借樞於操,使敵乘其隙,非長計也,且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威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於左右,備獨悚懼,非能敢聞,願加寬貸;接著又說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說完這些話劉備依然不放心,他又下令關羽、張飛、諸葛亮分別把守吳地通往益州的交通要道來阻斷打消孫權想佔領益州的念頭。

事實證明劉備的虛偽還將繼續下去,一直到他死。當劉備打著仁義友好的旗幟幫助劉璋抵抗張魯時,根本就是隻喊口號不幹活,表面上和劉璋稱兄道弟相互舉薦,暗地裡卻是到處收買人心,實施襲擊劉璋的計劃。還說我們剛進入別人的地盤,恩德與信義尚未表現出來,不能這樣。說實話要不是劉備的優柔寡斷,龐統也不會死於落鳳坡。

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就向他提出了索要荊州的想法,這次孫權又被劉備的無恥氣的差點撞牆,他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這也為關羽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隨著漢獻帝的讓位,劉備在公元221年終於如願以償的即了皇帝位,荊州的丟失是劉備最為痛心的事情,他喊了一輩子的仁義道德,總的為此事做個了結,所以為關羽報仇也是必然的,但是事與願違,仇沒報成還差點搭上了整個蜀漢的前途命運。直到臨終之時,依然虛偽的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2. 曹操的野心就不想劉備那樣處處謹小慎微,他表現出來的是真性情,當聽到許劭的那句評價後大笑而去,這句話是非常符合當時形勢和曹操心理的。對此曹操看的很明白。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曹操一直喜歡研究各家兵法,並注孫武兵法十三篇。當時機沒有到來的時候他能立場鮮明不隨波逐流,一擔機會到來他便不顧一切的去抓緊。做事大開大合收放自如。

曹操二十歲時被舉薦為孝廉,後來又為騎都尉、濟南國相、典軍校尉。發生董卓之亂後,曹操加入了討卓聯盟,被任命為奮武將軍。以袁紹為首的討卓聯盟一盤散沙各自為政,都在搞內鬥搶地盤,不敢正面迎戰董卓的軍隊,當時也只有曹操和孫堅才是真正意義上征討董卓的人。袁紹這些人看到董卓勢力強大內心感到迎取漢獻帝的計劃不會成功,便有了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的想法,與此同時也只有曹操敢站出來反對依然決然的擁護漢獻帝。董卓死後,曹操還第一個派遣使者去長安拜見皇帝表達自己的忠誠。為後來順利“挾天子令諸侯”開了個好頭。

曹操所做的一切就是在於他能比別人看的遠,做任何事情都有長遠計劃。袁紹想佔領冀州的時候,曹操並沒有與他們一樣搞內鬥,而是迅速肅清了周邊的外來部落,降服了三十多萬的黃巾軍,並順利入駐兗州。

曹操的逐漸強大除了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外還得益於他高超的軍事才能和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接受建議的好習慣。所以以弱勝強是他最大的特點。包括戰呂布、鬥袁紹、打張秀。他能準確把握對手的弱點,在袁紹即將大軍壓境時還能向東攻打劉備,向南攻打張秀。

“挾天子令諸侯”這種事情袁紹是沒有勇氣做的,但是曹操做了,他也並沒有像董卓那樣成為眾矢之的。公元196年,曹操成功迎接漢獻帝到許都,被拜為大將軍,不過這時曹操還不能與袁紹相抗衡,在一些情況下還的和袁紹虛與委蛇。

袁紹的自大很快為官渡之戰買了單,他的戰敗,讓曹操很快掃平了黃河以北,成為了真正的梟雄人物。

曹操的真性情使的他有仇必報,包括殺害他父親的陶謙,嘲笑和譏諷過他的孔融、邊讓等。所以當他位高權重坐擁丞相大位的時候毫不掩飾而非常磊落的說了這麼一句:…

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意思就是說我怕死,非常怕死,所以不得不這樣做,這稱得上是絕對的坦誠了。

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從劉備的“假面子”和“曹操的“真裡子”觀成敗

所以只能稱劉備為英雄,而曹操才是梟雄。

劉備的“假面子”與曹操的“真裡子”


劉備的面子工程不能長久,所以他一輩子的虛情假意終究會被人看破,倒不如像曹操那樣直接袒露野心。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的企圖,可這對他又有什麼影響呢?

曹操可以與人爭天下,但沒有奪天下;

劉備與人爭天下,目的卻是要奪天下。

成王敗寇,目的明確才能達到願望,反之那種含糊的理想即便達到了也只是過眼雲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