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头疼,但孩子如果太听话了甚至喜欢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看在眼中也会觉得很心疼。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讨好型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时候会用很贵重的东西去换一些对方不值钱的东西来换取友谊,又或者是用新买的玩具送给别人,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玩一会。

并非所有的讨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现,如果家长发现他们开始尝试用物品的交换和别人建立关系,那就说明孩子进入了人际交往敏感期。他们视同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和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最后他们就会从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拥有很多小伙伴的社交圈子。

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对于大人来说朋友之间互送礼物是很常见的一种社交手段,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却是需要培养的一种品质,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不喜欢与人分享,甚至抢夺别人的东西而发脾气,产生肢体冲突。

孩子的爱都是自私的,甚至看到父母对别人过于关注而吃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分享的意识,这其实说明孩子对于用自己的东西来进行交换期待对方的回应,他们开始有了社交的意识。

如果适度的交换或者是赠送可以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交敏感期,但是这种行为如果变成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的话,那家长就会怀疑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甚至会把自己很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虽然说他们眼中没有什么金钱价值的概念,可事这样的“大方”也令家长头痛。

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当家长问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送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孩子会说害怕自己不送就交不到好朋友。

导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很多问题综合的结果,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家长告诉他们把东西给比人才是“好孩子”,不然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在他们的概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拿出自己珍贵的东西去换,只有把所有东西和别人分享才能证明自己是乖孩子。

孩子在2岁左右会建立物权意识,这个时候的占有欲其实与自私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区分出了别人与自我之间的界限,这是一个正常意识建立的过程。

一直到8岁之前,孩子都会有物权意识,他们会区分出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不应该拿,什么是自己的应该保留。所以这个时期之内属于孩子的玩具或者是东西,家长都没有必要太过于强制要求他们送出去或者是保留,让孩子自己拥有物品的处理权利。

如果在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认为他们很自私,总是强迫孩子分享,就会造成孩子对所属物认识的偏差,失去人际交往的自信和自尊。

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喜欢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孩子物权意识淡化的一种表现,就是早期家长过于干涉他们处理物品导致的,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家长可以尝试运用引导的方式,先建立孩子社交的自信,从而强化自己的物权意识,掌握正确的交友方式。

1. 坚持上原则,选择性放手

家长在原则性问题上可以坚持,不过在范围内的选择就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从而建立孩子自信心,有话语权。

这个不仅仅体现在和其他人交往的事上,生活中关于孩子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比如说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吃什么,想要谁陪自己读绘本,玩什么游戏,都让他们自己决定。每一次决定之后,家长都要进行鼓励,建立孩子自信心。

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2. 淡化利他,强化利己

当孩子已经出现物权意识淡化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来教育他们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就要开始淡化孩子的利他行为,不要再鼓励孩子不断的把东西送给别人。

当孩子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别人想要孩子玩具的时候,只要他表现出一点拒绝的意思,家长就可以说:‘不想给就不要给,没关系。’只要孩子出现一些犹豫,家长就可以多多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孩子勇敢的说出拒绝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拒绝是正确的,不要怕碍于面子觉得别人要就要给,孩子还在成长中,为了他们也要树立中立的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渐扭转孩子关于分享的偏差理解,知道不分享也不一定是坏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很棒的。

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不让孩子在“讨好”中长大,父母要这样做


3. 建立新的交友方式

让孩子转变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告诉他们友谊不是只用东西才能换来的,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过去将他扶起来,又或者别的小朋友很伤心,可以过去抱抱他们,又或者在玩的时候,多贡献出一些好点子,好玩的游戏建议,让别人觉得和自己玩很开心,这样友谊不知不觉也能建立起来。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多换一些花样,这样孩子在和同龄人玩的时候就有的可玩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关注和喜欢,通过不断的自我牺牲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当孩子习惯看人脸色,不敢拒绝,不会任性,这就说明家长的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孩子在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安全感,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父母缺少了一些爱的教育,孩子本应该是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家长要多陪伴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很多时候孩子被拒绝得多了,就开始不会索取,父母就会误认为孩子没有需求,是个听话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漠视就会逐渐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们心中自己越来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渐消失。

父母长时间的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长要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为害怕被拒绝。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多关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么,多看看他和别的小朋友的相处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亲近,建立内心安全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