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位于甲午故地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海军公所)后院,主要展出了北洋海军主力战舰“济远”舰打捞出的部分器物及其他物品,其中21厘米口径克虏伯前双主炮犹如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炮身长7.35米,每门重达13.5吨,有效射程5千米,最大射程1万米,是目前国内出水口径最大的舰炮,被鉴定为国家近现代一级文物,堪称博物院“镇院之宝”。

然而,时过境迁,世人对“济远”舰前双主炮历经波折的打捞及落户刘公岛的过程却知之甚少,今天还原这段艰辛曲折历程,以此让人们更加全面了解这艘承载着兴衰与荣辱战舰的传奇一生……

命运多舛的“济远”舰

19世纪中叶,世界海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时代。铁甲舰是军舰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的独特产物。然而,除铁甲舰外,当时的海军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视的军舰——巡洋舰。巡洋舰一路发展而来,由无防护巡洋舰到平甲巡洋舰,再到穹甲巡洋舰,其特点不是在军舰两舷敷甲,而是在舰体中层水平方向辅设弧型装甲,其中央拱起,两侧斜至水线下,像一个龟壳覆盖住主机舱。而“济远”巡洋舰是中国第一艘穹甲巡洋舰,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济远”号穹甲巡洋舰


1880年,“济远”号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于德国伏尔铿船厂,本来是作为“定远”号的姊妹舰订购的,后因资金不足,于中途改为装甲(穹甲)巡洋舰,其造价约合白银62万余两,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300吨,马力2800匹,航速每小时15节。舰上配备海水淡化设备,主桅杆上有大电灯一盏,亮度可抵二万支烛光,还装备鱼雷管4具、火炮23门,其中口径最大、威力最强的就是前双主炮。其炮身长7.35米,口径210毫米,有效射程5000米,同级战舰只有一艘,代表了当时海军近代化装备的先进水平。管带为副将方伯谦,乘员202人。

1883年12月1日,“济远”舰顺利下水,并于次年9月7日完成航试,如期交船。只是因为遇到中法战争爆发,被迫和“定远”舰、“镇远”舰一起滞留德国。1885年10月31日,“济远”舰驶抵天津大沽。

北洋海军成军时,“济远”舰为北洋海军主力舰之一,被编为中军左营,曾随舰队出访过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地,所到之处令当地华人振奋不已。北洋海军成军时的军事实力称冠亚洲,成军后的第六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此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已超过北洋海军。

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济远”舰作为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先后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保卫战,是北洋舰队中唯一参加丰岛海战及黄海海战两场战事的战舰。但在黄海大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在逃跑过程中慌不择路撞上之前搁浅重伤的“扬威”舰,并导致其沉没。1894年9月25日凌晨5时,管带方伯谦被押往旅顺黄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被斩首,一代名舰也因方伯谦的临阵脱逃而背负着不光彩的声誉。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济远舰管带方伯谦


由于清政府避战求和,屈膝投降,致使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1895年2月17日,“济远”舰在刘公岛铁码头同“镇远”、“平远”、“广丙”及“镇东”等10舰降下大清龙旗,一同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舰队。日本海军接收“济远”舰后对其飞桥和司令塔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取消双联装主炮炮罩,改用半开放式炮塔,仍保留“济远”舰名。该舰参加了1896年横须贺阅舰式,1898年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济远”舰以日本侵略者的身份参战,同年11月30日,在旅顺外海奉命炮击203高地时,被沙俄的水雷炸沉,地点在今旅顺新港(羊头洼)西北大约2海里处,“济远”舰就以这样略带屈辱的方式“回到”祖国,但水葬在海底。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济远”舰被日军俘虏后,日本海军士兵在操作 “济远”舰前210mm双主炮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血泪写成的,那么“济远”舰的经历就是近代史的一个缩影。甲午战争中,它被日军俘获,成为清政府妥协投降的牺牲品;日俄战争中,它又沦为侵略者的武器,在我们的家园肆虐,最终带着耻辱沉入海底。

艰辛曲折的打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神州大地春潮涌动,各地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北洋海军成军地的刘公岛也开始揭开军事禁区的神秘面纱,作为景区对外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迈入新时代。然而,能否打捞出一艘北洋海军舰船予以展陈,成为北洋舰队母港的刘公岛最大期盼,但限于经济实力和打捞技术等因素制约,这个念想可欲不可求。

然而,转机出现在1985年初,是年1月末,刚刚开放百废待兴的刘公岛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客人决定拨出专款打捞一艘北洋海军舰船在岛上展陈,对刘公岛可谓“久旱逢甘霖”。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图右二为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韩克华


这位尊贵的客人就是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刚刚出席完1月22日至28日在烟台召开的首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后,韩克华局长于29日上午由烟台来到威海,直接到刘公岛考察旅游资源。

韩克华局长不顾天寒风大恶劣天气影响,沿途步行仔细查看了麻井子船坞、公所后炮台、水师学堂、丁汝昌寓所、海军公所等文物资源。面对这些保存完好、大多尚未开放的北洋海军遗址和遗迹,尤其想到甲午战败的惨痛耻辱,甲午遗恨的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他深情凝重地叮嘱威海市负责人,刘公岛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基地,北洋水师的沉舰还在海底,你们快打个报告,国家投点钱,打捞一艘上来,陈列在这里,作为中日这场战争的见证,极有教育和文物价值,以昭示热爱和平的人永远不忘这场海战,让刘公岛成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纪念碑!

韩克华局长返回北京后不久,国家旅游局就拨付三百万元,专门用于打捞北洋海军沉舰。三百万元,在八十年代国家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往海里扔的确不容易,但大海里捞船如同大海里捞针一般困难重重。首先是大海里找针,从发生过黄海大海战的丹东大东沟的黄海海域,到旅顺口,到威海湾,进行海上扫描,再从海战史入手,搞清这些海区的打捞史。据史料和海图沉船志记载,大东沟海域“致远”舰的沉船点资料确凿,但近百年来几经公开与暗地打捞,仅有残骸,而且水深流急,不具有打捞价值,这样最初打捞“致远”舰的想法沦为泡影(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致远”舰打捞,打捞出战舰残骸及大量文物——笔者注)。威海湾沉船点较多,但大部分是炸毁后沉没,并且当时日军及建国后也多次打捞,也不具有打捞的可能。最后目标慢慢地集中到了旅顺口,据海图记载,“济远”舰于1904年11月30日,在距旅顺口西岸两海里处的羊头洼触水雷自行炸毁。

巧合的是1982年4月,海军某部在旅顺羊头洼西北大约两海里处发现了一艘沉船,并打捞出一门后主炮和一门速射炮,其余船体安全无恙。这艘沉船经专家论证为北洋海军“济远”舰。各种资料表明,打捞“济远”舰为最佳方案,是刘公岛寻回“游子”千载难逢的好机缘!

事不宜迟,威海紧急组织相关部门完成了一份紧急报告,附有海图、国家权威部门出具的沉船点资料、专家可行性报告、打捞队伍资质报告以及打捞方案等,厚厚的一大本子,送到了北京韩克华局长的案头,并向他作了专题汇报,韩克华局长特别强调,打捞“济远”舰要持慎之又慎的工作态度,对打捞方案及队伍要多论证、多审查,不要出现问题。于是,在北京、威海、烟台、旅顺口架起了一条热线,随时进行沟通联系,威海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论证和审查工作,最终确定由江苏海洋工程公司提供设计,烟台救捞局救捞工程队承担打捞工程。

当时研究的最佳方案是整体打捞。采用浮筒沉箱法,即将充水后的浮筒沉入海底,固定在船舷两侧,再用抽浆机抽除舰体周围及舱内淤泥,然后排除浮筒内充水,借助浮筒的浮力,将沉舰整体打捞出水。这是当时专家的一个大胆设计,但令人担忧的是睡在海底近百年的沉船能否承受住巨大的浮力?只能由实践去检验。

1986年,开始实施第一次打捞。当潜水员下潜到40多米深的海底,立即发现舰体淤埋太深,舱内淤积物硬化,难以排除,而舰体锈蚀严重,结构强度低,整体框架已经倒斜,特别是在打捞起的一块钢板上,发现其四分之三的铆钉都已经脱落,这使得打捞方对于将济远号整体打捞的计划产生了动摇,根本不存在整体打捞的可能。指挥部门当机立断,改变整体打捞的思路,实行分体打捞的方案。这次打捞尽管捞起了济远号主锚、炮弹、桅杆等大量文物,但由于烟捞一号和烟捞五号的吨位太小,军舰沉没位置水深流急,所以打捞工作只能半途终止。在时隔一年后的1988年5月21日至7月20日之间,由江苏海洋工程公司继续实施对于济远号的打捞,当时还用几乎一天一万元的价格租借了国内最先进的大型打捞工程船沪捞三号,对济远号进行了长时间的打捞作业,打捞出了前双主炮、舷窗、罗盘、吊艇架、舵机等相应设备及文物。

两次打捞作业历时95天,总潜水563人,水下作业时间276小时,打捞文物四类132件组共300多件。

打捞“济远”舰,历经三载,曲折惊人,尽管整体打捞未获成功,是一大憾事,但很多人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济远”舰有过不幸的遭遇,蒙受过奇耻大辱,今天,它终又重现天日,回到人民的怀抱。

一波三折的回归路

两次打捞“济远”舰物品共计300多件,其中体量最大的就是克虏伯前双主炮。韩克华局长之所以拨付300万元专款打捞“济远”舰,就是想把其打捞物品全部移交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这也是它们最好的归宿。然而,此时在“济远”舰打捞物品,尤其在前双主炮归属问题上却一波三折,多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济远”舰铁锚打捞出水瞬间。


两次打捞“济远”舰不仅花光了国家旅游局300万经费,还亏欠烟台烟台救捞局近200万元。此时,国家文物局也明确规定,“济远”舰海底打捞文物全部入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但烟台救捞局因欠款太多,拒绝将前双主炮移交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战争博物馆从1986年8月至1992年7月的六年间,多次去烟台救捞局查看大炮的安全状况,并协商解决大炮的收回问题,但因对方要价太高而无果。1990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打算给烟台救捞局30万元,也想把前双主炮运往北京。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出水的消息,也传到了国外。当年的生产商德国克虏伯公司愿意以每门3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准备充实到“克虏伯大炮博物馆”里。两门炮可以卖到600万美元,不仅能补上亏空,还能大赚一笔,这让烟台打捞局很心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获知这一信息后,面对这些国内外的竞争者,与威海市文物部门先后5次到烟台救捞局积极争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谓苦口婆心,费尽口舌,指出大炮的归属,国家文物局有明确规定,要移交刘公岛,卖给其它地方是不合乎规定的,卖到国外更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并且,刘公岛是北洋海军成军地,岛上建有海军公所,“济远”舰前双主炮回到刘公岛才是最好的选择和归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烟台救捞局被博物馆诚心和恒心打动,最终答应把济远舰前双主炮卖给刘公岛,最初要价150万,经反复协商,最终降至40万成交。即使是40万,对于运转费用全靠几块钱门票收入的甲午战争博物馆而言也不是个小数目,最终他们自筹40万,终于争取过来。

烟台救捞局负责将两门大炮送到刘公岛,可他们又提出给出海送炮的工人3000元补助。博物馆同志表示同意,但也提出一个附加条件:把它们从长岛海域打捞出水的1门口径150毫米的舰炮送给博物馆。那是1898年生产的小炮,也是当时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的见证者。烟台救捞局没有把它当成宝贝,而是当成废铁放在了码头,由此,博物馆又得到了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可与“济远”舰大炮相对比参照。

就这样,经过6年的艰辛努力,多轮的“谈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坎坷的“济远”舰前双主炮终于要落户刘公岛了。

1992年7月25日,是“济远”舰前双主炮回归的日子,也是甲午丰岛海战爆发98周年纪念日。尽管“济远”舰前双主炮到了刘公岛铁码头,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回归。因为还要把这2门分别重达13.5吨的大炮,运到海军公所后院。尽管这段路仅有3华里多,但刘公岛上道路非常窄、坡度很大、弯多且陡,大型机械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1992年7月25日,甲午丰岛海战爆发98纪念日,“济远”舰前双主炮回归到刘公岛铁码头。


想来想去,博物馆负责人决定借鉴古代搬运巨型石料时所用的土办法——滚木法,他们稍微改进了一下,称之为“钢管枕木滚动法”,就是先在大炮下放上由圆木打成的架子,再在圆木架子下放上数排口径为200毫米的大钢管,随着前面的大卡车牵引着铁炮下的枕木架前进,大钢管就需要一根一根从后面换到前面去。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驻岛部队采用“滚木法”将“济远”舰前双主炮一点点运送到海军公所


这个土法需要多人合作,特别需要默契配合,他们找来驻岛部队前来帮忙,战士们两人一组,步调一致地把钢管送到枕木前,使滚动的钢管载着枕木上沉重的大炮,一寸一寸向前艰难挪动。期间,因为损坏太严重,光圆木架就换了两次。到了海军公所后院门口,最后一道难关出现了:门太小,大炮根本进不去。见此情况,只好拆墙,等炮进去后再将围墙修好。


“济远”舰前双主炮打捞及回归始末

1992年9月,刚刚运至海军公所后院的“济远”舰前双主炮


就这样,从7月25日一直到9月初,3华里的路程,花了40多天时间,才终于将两门大炮安置在海军公所后院。

时至今日,济远舰前双主炮仍是我国目前海底打捞出水吨位最大的舰炮,也是世界仅存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克虏伯大炮。1992年7日25日,距丰岛海战整整98年之后,前双主炮又回到了它当年起程征战的刘公岛,结束了它一个世纪的风雨磨难。

如今,“济远”舰前双主炮已锈迹斑斑,早已失去御敌安邦的作用,但作为文物,它时刻都在向后人诉说着百年前那段悲壮的历史。它像一座巨钟,警醒着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落后必定挨打,腐败必定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