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有效整理笔记和资料,让它们不只变得井井有条,还能被高效使用。文中引用了《笔记思考术》一书中作者提出的“

主观选择的整理”方法,帮助大家走出整理误区,重新认识整理术。

你有定时清理手机照片、便签、电子资料的习惯吗?你会及时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笔记吗?我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尤其是学生和知识工作者、写作者等,如果不把累积的资料和笔记定期进行整理,则会产生混乱,让有用的资料也变得无用。

所以,学会整理信息很重要。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如何整理,而掉入整理的陷阱,做一些看似有用的无用功。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一谈到整理的这个词,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的是整齐、有条理、分门别类、建立系统。《笔记思考术》一书却这样说到 :

我们真正的目的通常不是要让资料对象很整齐,而是要产生对我来说有效的行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整理通常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把东西变得很整齐,另一个则是把东西变得对自己很有用。我们对于整理的理解通常都停留在第一阶段,但是真正有效的整理应该实现第二个深层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重新理解一下“整理”这个词,学习如何实现有用的资料整理。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笔记思考术》的作者黄钟毅先生将整理分为下图五个层次,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金字塔的第几层。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笔记思考术》

① 不做整理

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整理,让各种信息、资料、抄写的笔记就呆在原地。有的人或许可以凭借过人的记忆力,想起自己需要使用的时候,素材在哪里,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忘记它们。

堆积的资料和笔记最终成为了一团乱麻。

② 被动整理

整理的第二个层次是被动整理,即偷懒使用别人整理好的东西。比如微博上的“伸手党”,经常向博主索要书单、购物单等已经整理好的东西,而省得自己检索与整理。但是,别人整理的资料里肯定有他经过思考后的逻辑存在,并不可能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所以“被动整理”依旧只是底层整理术。

③ 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是日常比较常见的整理方法,即根据事物的功能、属性来分类整理。但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引起焦虑,让人不知所措。因为一个素材、一条笔记不可能只有一个用法,所以应该把它归类整理到哪里的问题会让你越整理越崩溃。

④ 需求整理

需求整理的意思很简单,即根据你自己使用资料的方向来归纳整理。

能够按照自我需求来整理的人已经有了将内容转化成行动的意识,但是仔细想来,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个写作者,你对于创作主题的需求越多,需求整理的烦恼也会随之增多。因为每个主题下面你都会觉得需要这条笔记、这个素材,感觉这样整理适合我,那样整理也适合我,最后只会心烦意乱的放弃。“算了算了,下次再整理吧!”然后,就没有下一次了。

⑤ 主观选择的整理

接下来隆重介绍我们的主角,主观选择的整理。这个高级整理法能完美规避上述四个整理法的缺陷,从事物自身属性功能、整理人需求出发,不只问自己需要什么,更要追问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然后把事物都整理成自己行动时想要的哪个样子。简单的说,就是围绕“我想要成为什么”,反思每一份资料对自己的价值,取舍后由自己赋予它行动的方式与意义并整理归纳。

听了这么拗口的理论后,你一定想问,到底应该怎么做主观选择的整理呢?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1. 找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要让东西为己所用的前提一定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别忙着动手整理,先花点时间想想:

  1. 我为什么收集了这些资料?
  2. 我为什么要整理?
  3. 我希望通过整理获得什么?

2.反思需要整理的事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数字时代,你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查找到新信息、新资料,所以需要保留和整理的信息必然对你有着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反思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并大胆取舍,留下自己真实的需求。经过一轮筛选后再去整理,你就会觉得轻松多了!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3. 根据自己的用途判断贴标签

数字时代,虽然信息爆炸带给我们一定的困扰,但是它也带给了我们更便捷的数字工具。方法搭配数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整理和使用资料的效率。

现实中,一个资料通常不只有一个用途,但是不论数字化整理还是纸质化整理,我们都只会把它分在一个固定的文件夹里。这容易造成分类焦虑,不知道怎么做判断。这时,数字化工具的优势便展示了出来。你可以灵活使用“Tag标签”功能,在一则笔记中利用标签标注它的所有用途,这样便可以在多个标签分类的位置找到它。那么这则资料最终归类在哪个主要的文件夹里便不那么重要了。

许多资料整理的APP,例如印象笔记,都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用途给资料打标签,并灵活搭配数字工具,让资料“活动”起来。

4. 根据自身行动给资料分类

虽然有了标签帮助我们理解资料的用途,但还是需要将它们分类归置帮助你更好地行动。到了数字时代,按照事物的属性对其分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关于菜谱的文档里一定会有相关的文字,你只需要使用检索功能就可以找到所有保存的菜谱文档。有些智能的软件甚至还能帮助你识别图片信息,根据关键字就可以找到相关图片。所以,按照内容和属性对资料分类整理很可能会浪费时间,也让你产生分类焦虑。

但是资料本身是死的,只有你的行动才能赋予它价值。如果仅仅按照自身需求来给它们分类,距离产生有效行动还差了一步,因为你的需求会不会真正落地转化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你需要按照自己会采取的行动,把资料纳入行动的流程中去,才能让它们产生最大效益。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比如,你最近正在策划一个活动,于是你按照“活动策划灵感、执行过程、活动总结”三个文件夹来归纳分类你的资料,那这些资料就能在整个活动流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当然除了特定人群,日常生活中许多场景也都可以使用该整理法。比如你在浏览手机微博的时候,正好发现了一个想要尝试的菜谱,然后就把它保存在了印象笔记里。逛了一会儿页面,又发现一个推荐的清洁小技巧和实用的好物推荐,便都顺手保存在了印象笔记里。每天积累一点,你的笔记里便堆满了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如果你在信息整理的时候,按照:

  1. 可以尝试做的菜谱
  2. 可以购买的好物
  3. 生活小技巧

那么这些信息可能永远不会转化成行动,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什么会去做这道菜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尝试这些好物和技巧。如果,换一个思路整理呢?

  1. 双11购物清单
  2. 中秋聚会的家庭菜单

这样将之纳入准确的行动流程,这些资料和信息就可以瞬间灵活起来了。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做主观选择的整理就是这么简单,按照自己的行动,把资料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将它的效能最大化发挥。不然,纯粹堆积的垃圾信息与浪费时间的整理只会扰乱你的心而已,还不如直接大胆地丢弃呢!

所以,你重新认识资料整理的魅力了吗?虽然我们的惰性不可能让每次的资料整理都有序高效,但是有相关需求的时候还是可以大胆尝试一下“主观选择的整理”,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最后我们梳理一下全文的内容帮助你回忆和理解,然后努力行动起来吧!

整理笔记、资料就为了整齐有条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误区

作者原创

关于笔记的更多好文推荐,请戳:

三本工作笔记帮你升职加薪,职场人士必备的高效能笔记术

总是加班开会很无聊?职场新人的会议笔记术帮你变无聊为有趣

信息爆炸时代,教你利用碎片阅读,收集有效信息并建立个人素材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