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本文主要講述瞭如何有效整理筆記和資料,讓它們不只變得井井有條,還能被高效使用。文中引用了《筆記思考術》一書中作者提出的“

主觀選擇的整理”方法,幫助大家走出整理誤區,重新認識整理術。

你有定時清理手機照片、便籤、電子資料的習慣嗎?你會及時整理自己收集的資料和筆記嗎?我們每天都接觸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尤其是學生和知識工作者、寫作者等,如果不把累積的資料和筆記定期進行整理,則會產生混亂,讓有用的資料也變得無用。

所以,學會整理信息很重要。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如何整理,而掉入整理的陷阱,做一些看似有用的無用功。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一談到整理的這個詞,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的是整齊、有條理、分門別類、建立系統。《筆記思考術》一書卻這樣說到 :

我們真正的目的通常不是要讓資料對象很整齊,而是要產生對我來說有效的行動。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整理通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把東西變得很整齊,另一個則是把東西變得對自己很有用。我們對於整理的理解通常都停留在第一階段,但是真正有效的整理應該實現第二個深層目的。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重新理解一下“整理”這個詞,學習如何實現有用的資料整理。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筆記思考術》的作者黃鐘毅先生將整理分為下圖五個層次,你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在金字塔的第幾層。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筆記思考術》

① 不做整理

整理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整理,讓各種信息、資料、抄寫的筆記就呆在原地。有的人或許可以憑藉過人的記憶力,想起自己需要使用的時候,素材在哪裡,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忘記它們。

堆積的資料和筆記最終成為了一團亂麻。

② 被動整理

整理的第二個層次是被動整理,即偷懶使用別人整理好的東西。比如微博上的“伸手黨”,經常向博主索要書單、購物單等已經整理好的東西,而省得自己檢索與整理。但是,別人整理的資料裡肯定有他經過思考後的邏輯存在,並不可能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所以“被動整理”依舊只是底層整理術。

③ 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是日常比較常見的整理方法,即根據事物的功能、屬性來分類整理。但這種方法也很容易引起焦慮,讓人不知所措。因為一個素材、一條筆記不可能只有一個用法,所以應該把它歸類整理到哪裡的問題會讓你越整理越崩潰。

④ 需求整理

需求整理的意思很簡單,即根據你自己使用資料的方向來歸納整理。

能夠按照自我需求來整理的人已經有了將內容轉化成行動的意識,但是仔細想來,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一個寫作者,你對於創作主題的需求越多,需求整理的煩惱也會隨之增多。因為每個主題下面你都會覺得需要這條筆記、這個素材,感覺這樣整理適合我,那樣整理也適合我,最後只會心煩意亂的放棄。“算了算了,下次再整理吧!”然後,就沒有下一次了。

⑤ 主觀選擇的整理

接下來隆重介紹我們的主角,主觀選擇的整理。這個高級整理法能完美規避上述四個整理法的缺陷,從事物自身屬性功能、整理人需求出發,不只問自己需要什麼,更要追問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然後把事物都整理成自己行動時想要的哪個樣子。簡單的說,就是圍繞“我想要成為什麼”,反思每一份資料對自己的價值,取捨後由自己賦予它行動的方式與意義並整理歸納。

聽了這麼拗口的理論後,你一定想問,到底應該怎麼做主觀選擇的整理呢?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1. 找到自己的真實想法

想要讓東西為己所用的前提一定是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別忙著動手整理,先花點時間想想:

  1. 我為什麼收集了這些資料?
  2. 我為什麼要整理?
  3. 我希望通過整理獲得什麼?

2.反思需要整理的事物對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數字時代,你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就能查找到新信息、新資料,所以需要保留和整理的信息必然對你有著特殊的價值與意義。反思它們的價值和意義,並大膽取捨,留下自己真實的需求。經過一輪篩選後再去整理,你就會覺得輕鬆多了!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3. 根據自己的用途判斷貼標籤

數字時代,雖然信息爆炸帶給我們一定的困擾,但是它也帶給了我們更便捷的數字工具。方法搭配數字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整理和使用資料的效率。

現實中,一個資料通常不只有一個用途,但是不論數字化整理還是紙質化整理,我們都只會把它分在一個固定的文件夾裡。這容易造成分類焦慮,不知道怎麼做判斷。這時,數字化工具的優勢便展示了出來。你可以靈活使用“Tag標籤”功能,在一則筆記中利用標籤標註它的所有用途,這樣便可以在多個標籤分類的位置找到它。那麼這則資料最終歸類在哪個主要的文件夾裡便不那麼重要了。

許多資料整理的APP,例如印象筆記,都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要學會根據自己的用途給資料打標籤,並靈活搭配數字工具,讓資料“活動”起來。

4. 根據自身行動給資料分類

雖然有了標籤幫助我們理解資料的用途,但還是需要將它們分類歸置幫助你更好地行動。到了數字時代,按照事物的屬性對其分類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比如關於菜譜的文檔裡一定會有相關的文字,你只需要使用檢索功能就可以找到所有保存的菜譜文檔。有些智能的軟件甚至還能幫助你識別圖片信息,根據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相關圖片。所以,按照內容和屬性對資料分類整理很可能會浪費時間,也讓你產生分類焦慮。

但是資料本身是死的,只有你的行動才能賦予它價值。如果僅僅按照自身需求來給它們分類,距離產生有效行動還差了一步,因為你的需求會不會真正落地轉化是一個未知數。所以你需要按照自己會採取的行動,把資料納入行動的流程中去,才能讓它們產生最大效益。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比如,你最近正在策劃一個活動,於是你按照“活動策劃靈感、執行過程、活動總結”三個文件夾來歸納分類你的資料,那這些資料就能在整個活動流程中發揮自身的作用。

當然除了特定人群,日常生活中許多場景也都可以使用該整理法。比如你在瀏覽手機微博的時候,正好發現了一個想要嘗試的菜譜,然後就把它保存在了印象筆記裡。逛了一會兒頁面,又發現一個推薦的清潔小技巧和實用的好物推薦,便都順手保存在了印象筆記裡。每天積累一點,你的筆記裡便堆滿了雜亂無章的各種信息。如果你在信息整理的時候,按照:

  1. 可以嘗試做的菜譜
  2. 可以購買的好物
  3. 生活小技巧

那麼這些信息可能永遠不會轉化成行動,因為你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會去做這道菜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嘗試這些好物和技巧。如果,換一個思路整理呢?

  1. 雙11購物清單
  2. 中秋聚會的家庭菜單

這樣將之納入準確的行動流程,這些資料和信息就可以瞬間靈活起來了。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做主觀選擇的整理就是這麼簡單,按照自己的行動,把資料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將它的效能最大化發揮。不然,純粹堆積的垃圾信息與浪費時間的整理只會擾亂你的心而已,還不如直接大膽地丟棄呢!

所以,你重新認識資料整理的魅力了嗎?雖然我們的惰性不可能讓每次的資料整理都有序高效,但是有相關需求的時候還是可以大膽嘗試一下“主觀選擇的整理”,相信你一定能體會其中的妙處!

最後我們梳理一下全文的內容幫助你回憶和理解,然後努力行動起來吧!

整理筆記、資料就為了整齊有條理?一招教你快速走出整理的誤區

作者原創

關於筆記的更多好文推薦,請戳:

三本工作筆記幫你升職加薪,職場人士必備的高效能筆記術

總是加班開會很無聊?職場新人的會議筆記術幫你變無聊為有趣

信息爆炸時代,教你利用碎片閱讀,收集有效信息並建立個人素材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