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可在塑料上存活3天,意味著什麼?丨天天科普

雖然目前對於新冠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並無統一說法,但數字的精確性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它指導日常防護。

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出門在外,很多人對物體表面可能帶毒的擔心也如影隨形,開門只用胳膊肘推,地鐵上要不要抓扶手內心也要鬥爭一番。也有人大大咧咧,一切如常。究竟新冠病毒通過物品傳染的風險有多大?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金屬銅表面,病毒可存活4小時;不鏽鋼表面,延長至2天;塑料表面,竟然超過3天。這意味著什麼呢?

不同材質表面,病毒存活能力不同

新冠病毒已被證實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吸入感染者打噴嚏、咳嗽、說話時噴出的飛沫)、接觸傳播(接觸被感染者飛沫汙染的物體表面,再觸摸自己的眼鼻口等粘膜組織)以及氣溶膠傳播(病毒混合在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飛沫中,在空氣中停留,後被吸入)。

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正確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預防飛沫傳播。但專家提醒應對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保持警惕。

氣溶膠直徑小於10微米,能在空氣中懸浮半小時以上,還可以落下來留在物體表面,造成傳染性的延續。

這種延續作用有多強,和病毒在物體表面保持活性的能力有關。

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在不同材質的表面,病毒存活的時間不同。

研究模擬了感染者咳嗽(氣溶膠)、觸摸不同物體(銅、硬紙板、不鏽鋼和塑料)時,新冠病毒的存活情況。

結果,在長達3小時的氣溶膠觀察中,始終能檢測到存活的新冠病毒。

這些病毒在銅表面僅可存活4個小時;在硬紙板上的存活記錄為24小時;在不鏽鋼表面為2天,而在塑料表面3天內都有活性病毒檢出。

這並不奇怪:

銅是天然具有抗微生物特性的金屬。銅離子與空氣中的水分起化學反應後能產生對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和內部核酸都具有破壞作用的自由基。

硬紙板質地疏鬆,所含的纖維能吸收環境中的水分,導致病毒外殼乾涸,可能是病毒存活時間較短的原因之一。

在塑料和不鏽鋼等堅硬光滑的無孔材料表面,病毒更容易保留水分,因此結構和活性維持得也更久。

實際傳染性大小,還要看病毒濃度

不過,並不是病毒能夠存活,就能傳播。其實際傳染性大小,還要看病毒的濃度。

簡單來說,在無生命的物體表面,活病毒數量下降得比較快。

在硬紙板上,活病毒數量減少一半的中位時間不足4小時(即平均不到4小時,病毒濃度就會減半),而在不鏽鋼和塑料表面,分別為5.6和6.8小時。

這意味著正常情況下快遞包裹上的病毒量不會太多,我們在地鐵上也不必如坐針氈。

但我們並不知道快遞員處理包裹時是否曾不加遮掩地咳嗽或打噴嚏,也無從知曉各種把手、電梯按鈕多久前被感染者觸摸過,因此,勤洗手、對接觸過多人的物品進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措施。

另外,研究發現,封閉環境下,氣溶膠裡活病毒的數量下降得很慢。

病毒濃度越大導致感染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具體是多少,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結論。因此,專家呼籲大家做好室內通風,空氣流通能降低氣溶膠的病毒濃度,降低感染風險。

該研究還對比了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差異。

結果表明,除了在硬紙板上新冠病毒的存活期更長(24小時,而SARS病毒最長存活8小時),在其他物體表面,兩種病毒的穩定性很接近。造成兩者傳播規模的差異可能另有其因。

此外,在感染的不同階段,患者傳染別人的能力也不相同。

發病早期,新冠病毒患者上呼吸道病毒載量更高,許多無症狀患者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與有症狀患者相似。而SARS患者呼吸道的病毒載量是中度的,在症狀出現後約10天時,病毒載量才達到峰值。

這意味著SARS病毒在患者發病的幾天後傳播力更強,而新冠病毒則具備早期傳播的潛力,更狡猾。

研究數據尚不全面,但現有對策值得堅持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支持了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和汙染物接觸傳播的合理性,肯定了現有的公共衛生防控措施。但尚有很多材料未能一一驗證,如衣物、橡膠、玻璃等。這都是我們日常會接觸到的材質。

另外由於實驗條件不同,新冠病毒究竟能在人體外存活多久,目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溫度、溼度、日照等都可能影響病毒壽命。例如,之前有研究稱,病毒能在金屬把手上存活9天,而如果處在低溫環境,甚至可達28天。

實際上,數字的精確性也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它指導日常防護。

各項數據均指出:新冠病毒在光滑無孔的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更長,與之對應的,能破壞其結構穩定性的因素都能導致其滅活。

如56℃以上的高溫處理30分鐘、紫外線照射1小時等。不過,這些措施對強度和時間都有要求,並不是說開一下暖風空調,曬幾分鐘太陽就能殺毒。

相比之下,化學物質的影響更為直接,如用肥皂水吸收、0.5%雙氧水或62-71%酒精消毒物品等,可以使病毒1分鐘內滅活。

由於病毒最主要的感染途徑是與眼,口,鼻的粘膜接觸,避免汙染物觸摸五官,做好手部和公共物品的清潔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包括:

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廁所)後勤洗手,20-30秒。推薦用肥皂,免洗洗手液僅作為備用;

接觸公共場所的物件(電梯按鈕、取款機)後,避免用手摸五官;

消毒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如手機,鍵盤,門把手等;

回家後,外衣、外褲、鞋子不要隨意擺放;

開窗通風。

就目前來說,我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疫情尚在持續,我們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既不必對公共場所的物品草木皆兵,也不能認為戴了口罩就萬事大吉。一定要將針對氣溶膠和接觸傳播的防護意識也加入日常習慣中,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