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書店觀察:書店巡遊記

2018年度書店觀察:書店巡遊記

庫布里克書店的“眾喵之門”畫作展覽

2018年度書店觀察:書店巡遊記

編者按:

2018年就要過去了,書店的事情也是有些變化。前不久,豆瓣武大店開始清倉;單向空間花家地店今日應是在整理書準備搬離;這週三,上海三聯書店的一家大型實體店在朝陽大悅城開業,如此種種,單獨看去,似是獨立事情,若橫縱聯繫,應有不少看點。前此,“書店故事”約稿朱曉劍先生,已得2015年年度書店觀察,2016年年度書店觀察、2017年年度書店觀察,皆是側重獨立書店,且在當年陽曆年末發佈。今次在12月16日發佈,更多的是作者巡遊各個書店後的感想,希望喜歡。本文是朱曉劍老師的特別供稿,轉載請註明。


2018,我的書店巡遊記

朱曉劍

(書評人、人文觀察者)

這一年,華文書店依然是這個時代的閱讀場所中的中堅力量。它們持續給閱讀力提供新能量,讓我們看到了閱讀新氣象。這一年我到過上海、鄭州、天津、西安、綿陽、簡陽、海口、長沙、株洲、醴陵等大小城市,也探訪過當地的新舊書店,給人的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家書店都尋找自己的獨立經營模式,從而完成轉身。

向來,我們覺得舊書店不大景氣,但舊書店在讀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卻很獨特。在成都,毛邊書局、縹緗書局各自從網上走到線下,開設實體店。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雖然開業時間短,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吃茶記:行腳成都”“茶在雅風細雨間”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展現了舊書店的活力。縹緗書局在開一家實體店之後,繼而開通玉沙閱讀空間,為社區提供閱讀服務。而二三級城市的舊書店在今天如何發展,卻也還是新課題。

比如簡陽的思宋齋舊書店位於一條老街上,夾在兩家餐館之間,雖為鋪面,上下兩層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書冊,然上層為割出來的空間,讀者只能彎腰尋書。現在走的依然走的傳統路徑,至於未來會怎樣,還真不大好說。我的意思是,在這樣的城市做舊書店壓力會很大。閱讀場景的持續改變,讓舊書店需要更多新思想。

不過,成都舊書店有不少已經擺脫了陳舊、書籍陳列凌亂等特點,以溫馨的閱讀氛圍營造閱讀空間。它們與國際舊書店接軌,讓我們看到了書店新勢力。今年成都繼續舉行國際書店論壇、亞洲書店論壇,計劃實施的舊書店論壇雖然沒有如期舉行,在2019年也許會帶來新的轉機。

因為第十六屆全國民間讀書年會在鄭州的舉行,得以走進鄭州,總覺得其文化氛圍還需提升。但這裡的新書店如我在書店、松社書店有著獨自氛圍。尤其是我在書店雖然開在文化創意園區,卻在為讀者量身定做,開通書房訂製服務。鄭州作家、學者如何頻、曹亞瑟、思鬱、趙長海等都是書店的常客,或開設講座,或推薦閱讀,他們是鄭州的領讀者,每一場閱讀活動都在提醒我們,城市閱讀邁向了多元。

在西安,萬邦書店終於如願以償迴歸小寨,持續給讀者提供閱讀享受,其環境古樸,空間趨小卻享受不同的閱讀感受。週三的“高士會”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的聚集。崔文川和我九月份在這裡舉行了一場“閱讀雙城記”的活動。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在西安時,遇到深圳一石在此舉行《詩經》活動。湊巧的是,這期間恰好是SPK書店的開業,見到了陳冠中、吳興文、許志強等書業大咖。這家書店的開設,讓西安書店業迎來了新動向,這也讓在我們思考,書店到底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這一年,西安的一家名為巷往的書店卻去向不明。

綿陽的小雅書屋,幾年前去看過一回,印象頗為不錯。現在搬到了126創意產業園,書籍陳舊(新書數量不算特別多),也還有些許藝術範,底下還有一層在經營餐飲(不知滋味如何)。書店生意雖不算火爆,卻自有特色。這幾年,四川的一些縣市出現有意思的小書店,多數未曾觀察過。我倒是在一些舊書中與不少地方書店相遇了。

海口的書店也自有特色,雖然只是看到一家國新書苑,上下三層,書店的書不太多(書籍以人文為主打),與藝術相結合,也還能感受到當地的閱讀氛圍。而在騎樓老街還保留著民國時書店的店名,恍然讓人走入民國的深處去。我知道海口還有數家書店、書吧,因時間關係,卻未曾遊覽,也是一大遺憾。

好幾年沒有去過昆明逛書店。誠然,就閱讀氛圍而言,是無法和成都相提並論的。原《都市時報》副刊主編李國豪主持一家東方書店。此店位於五華區文明街52號,這是在原址復建的書店。作為昆明歷史上曾經最著名的、融合了東西方文明的老書店。這家書店創自民國十五年(1926),此次的重新開張,則意在回到民國讀書氛圍當中去,這種精神上的傳承,讓我們看到書店價值的迴歸。李國豪這次的轉身,讓昆明書店多了文化氣息。

十二月,南方也已進入冬天。醴陵古舊書展如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家舊書店、舊書攤齊聚醴陵。我應邀前往,順便去訪當地的新舊書店。旅館旁邊即新華書店,毛邊書局傅局長淘到余英時的舊著。繼而訪當地著名的書吧——瓷谷書吧,這是一架別緻的書吧,即可借閱圖書,亦可購書。我淘一冊小津安二郎有關的美食書。隨後訪百草園書城。這是醴陵最大的書城,面積幾近三千平方米,琳琅滿目的圖書,書城分上下兩層,上層以圖書為主,且時常有公益閱讀機構在這裡舉行分享會。我們幾個人坐在二樓的品飲區喝著咖啡聊天,體驗到不一樣的書店文化。此前,醴陵有一家不粗的書店為三味書屋,陸續有篇文章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而取店名“百草園”,看到這樣的人文書店,真是讓人開心。醴陵還有一家五彩書吧,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未曾遊逛一回。

北京的萬聖書園不僅是愛書人的天堂,店主也時常投身到閱讀活動中,讓人產生深深的敬意。然而,2018年,萬聖也經歷了些許波折,但願這不會影響到書店的未來。

在書店裡閒逛,不同的書店風格讓人感受到當地的書店氛圍。當我們越來越追求書店的“在場感”時,也許就會看到書店的千百滋味。

關於書店的圖書,倒是閱讀的不太多了。倒是看了一些地方的圖書發行志或書店志。回顧書店舊時光,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探索文化的變遷。有次我在成都逛舊書攤,看見一疊關於成都一家書店的策劃案等,那家書店早已不在,卻可以換個視角去觀察成都書店的歷史吧。

走過2018年,或許我們才會發現,書店業在這一年走過的歷程,是複合與融合,探尋書店的未來之路(創新)才會找到適宜自己的生存空間。

-END-

本文經作者授權在“書店故事”發佈。

2018年度書店觀察:書店巡遊記

書店·故事·記錄

媒體·出版·讀書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豆瓣小站:書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