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离婚》里的观念,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存

原创首发 作者:蒋丽金


老舍的《离婚》里的观念,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存

想离婚不敢离婚

我是通过一个搞笑段子知道《离婚》这本书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依旧觉得这个搞笑段子很有意思。搞笑段子大概如下:

“大学时候一哥们听别人说老舍的《离婚》是一本不错的书,他就去图书馆借书,图书管理员去找这本书,找到后喊谁要《离婚》,哥们立刻回答:我要。图书馆里的人齐刷刷看过来,估计都在想:难道图书馆还可以办离婚?”

这哥们要《离婚》,而不是要离婚,而《离婚》里的人要离婚而不离婚。老李、邱太太、吴太太他们跟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无法在过下去了,都想过要离婚,为什么呢?因为新文明的冲击,使他们有了自己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但是最后,他们一个个都选择将就。为什么?因为中国传统的影响。

《离婚》的背景是1933年左右的北平,即使现在过去很多年,有一些人依旧深深受着传统的影响,即使过得不如意,不爱了,依旧不会走上选择离婚的道路,也许想过,但是最后他们都像老李、邱太太、吴太太那样,选择将就,然后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例子,A嫁给老公之后并不如意,几年了也还没有孩子,老公也不工作,只顾打游戏,经常吵架,闹过几次离婚,最近一次,闹得很凶,A直接跑回娘家。A老公不说接人,打电话就是要娘家人给回彩礼,人就不要了,一点儿都不念什么情分。

娘家人都劝A,过不下去就离婚,谁承想A就是觉得跟了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死也不肯离婚,自己有屁颠屁颠回去了。回去之后扔有很多让人心寒的事情,总想着有孩子会好,总想着怎么样怎么样会好。就是不敢离婚,那就将就吧!

将就的人如果够放宽心,也许会过得还可以,如果不能,只能想老李那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躁动,渴望有更完美的爱情,却又只能压下这种渴望,以至于不断加深对自己工作以及自己的太太的厌恶。也许老李最后选择逃避到乡下,也许是因为这种躁动又不敢有行动的矛盾让他再也待不下去了,只能选择逃避。


老舍的《离婚》里的观念,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存

养儿女的区别

《离婚》里张大哥有一儿一女,他觉得女儿“出了高中入大学,一点用处没有,只是费钱。还有二年毕业,二十;四年大学,二十四;再作二年事,大学毕业不作二年事对不起那些学费”,还觉得“女儿生就是赔钱货,从洗三那天起已打定主意为她赔钱,赔上二十来年,打发她出嫁,出嫁之后还许回娘家来掉眼泪。”在张大哥眼里,儿子再混蛋都比女儿重要,考不上都买关系给他上学,花在儿子身上的钱就不算赔钱,因为儿子是传宗接代的。

现在在我们村里都还是有很多人像张大哥一样的思想,过年的时候,听说一个发小要嫁了,刚毕业半年,村里人就说三道四,大致就是花了那么多钱上大学,刚毕业都没有工作多久,给家里钱都没有多少就结婚了。感情就是觉得养了个赔钱货。

有些人对于儿子毕业之后立马结婚就是天大的欢心,觉得面子十足,没有工作也没有给家里钱无所谓,拼尽老命给儿子钱他们都不带埋怨一声的,也觉得这是合乎情理。

同样是父母的孩子,不同样的对待,从古自今,有些人观念依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