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自己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唐)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遇見你自己

如果你看過《不遇》,就能體悟過那種求見卻未見的悵然感,那麼有沒有一種不遇而遇:在直達目標的過程中,享受過程帶給我們的愉悅感,遇見真正的自己。今天這首詩我帶你來體驗這種感覺。

詩的篇幅較長,內容不難理解。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輕釦柴門竟無童僕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几。主人不是駕著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裡。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盪滌。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淨的道理。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詩人訪友而意不在友,在於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在“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中“頗得清淨理”,最終達到“自足蕩心耳”目的,所以才有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瀟灑。詩人未遇而“遇”,其實是遇到了真正的自己:一位胸懷曠達,習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目標、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在傾力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別忘了過程中的風景,我們總是在遇見自己後才能更好的遇見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