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成都如何激發技術和數據兩大要素活力?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程文雯 )“中央出臺第一份要素市場化配置文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4月14日,川大智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柳岸得知消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下稱《意見》)公佈,除了傳統的土地、勞動力、資本,還特別強調優化配置科技術要素,並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要素列入五大要素之一。

成都是全國首批智慧城市,激發科技術和數據兩大要素活力,是推動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成都如何激活這兩大要素?

探索

2025年成都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800億元

《意見》中,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優化科技要素配置的重點。在成都,科技成果轉化該如何實現突破?4月14日,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產權研究院執行院長馮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四川省永遠國芯傳感技術有限公司是西南交通大學項目,團隊持續研發10年,其分子鍵裂型生物芯片技術集合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醫學檢驗、微電子、機械設計與製造、計算機技術、材料學、有機化學等眾多學科特色,能夠對疾病進行高效、實時、現場、快速的檢測和監測。然而,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卻頗為坎坷,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太前沿,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長期科研投入,收益如何分配才能不損傷項目參與者的積極性?

激活產權激勵是成都的破題之選。以“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進行先行先試,西南交通大學在全國率先進行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職務發明人可以按照7∶3的比例與學校共享專利權,評估作價入股後發明人持有專利權產生的70%股份。“這大大提高了發明人團隊的轉化積極性。”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經驗還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項目也取得突破,“在雙流區政府、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交所的共同培育下,場所、資金、人才以及應用場景條件的匹配都順利解決,有望成為下一個獨角獸前沿科技企業。”馮再說。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探索,成都技術轉移體系已經形成一個良好的框架。2018年,全市技術合同登記額1253億元,在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三,2019年仍在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成都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將不低於1800億元。

短板

科技服務散小亂,民間資本活力不足

“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解決了分田分地問題,下一步應著重解決種好田種好地的問題。”成都科技服務集團副總經理袁水全告訴記者,科技成果轉化除了需要核心技術,還涉及資金、團隊、管理、知識產權運營等各個方面,做好科技服務,就是要幫助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型中小科技企業“種好田”。

但目前,成都科技服務市場還存在著散、小、亂的問題。“市場上從事政策諮詢、財務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的企業很多,但規模小、專業能力低,缺少一個有公信力的大平臺。”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說。

金融市場,尤其是民間資本市場尚不成熟也是難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四川私募基金管理人為431家,而上海是4711家,深圳是4536家;四川私募管理基金876只,僅相當於上海的3.8%、深圳的6%。

去年8月,成都技術轉移集團更名為成都科技服務集團,作為成都市國有平臺公司,名稱之變背後是成都補齊科技成果轉化短板的新探索。今後,這個平臺公司將從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和強化科技服務兩方面入手,整合科技服務資源、協同科技服務機構、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打造科技服務品牌,通過“投資+服務”雙輪驅動,為科技企業、創業團隊和轉化項目提供專業化、一站式的科技服。

突破

搶抓機遇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

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要素是《意見》的突破之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意見》時表示,此舉是要充分發揮數據這一新型要素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

何為倍增?“就像是一種催化劑。”運營企業的同時,柳岸也是成都大數據產業聯盟專家,他認為有數據支持,實體經濟將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突破既有的發展邊界。

成都數之聯科技有限公司曾服務國內某大型液晶面板生產廠商,“我們利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打造的分析系統,將300多道工序錯誤分析的時間從數天降至分鐘級別,並將某類頑固性不良導致的產品缺陷率降低了近0.5%。在精密製造領域,每一個千分位的變化都是巨大的成本節約。”公司CEO周俊臨介紹,企業還與政府合作,推動大數據在食品藥品市場安全監管、網絡餐飲風險管理、國土資源、應急救援、環保等方面廣泛運用。

根據《成都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 (2017-2025) 》,到2025年,成都全市大數據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帶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而成都市網民規模早在2016年底就已突破千萬,此外,以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機器智能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院、西南財經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為代表的一系列大數據創新平臺,也為成都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創新動能。

未來,因為打通“孤島”打通、內外部數據的交流,數據還會產生新的價值,實現“1+1>2”的效果。周俊臨建議,成都加快數據聚集平臺建設,推進數據資源的標準化和集成化,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完善數據資源管理機制,“我相信成都有條件、有機會抓住當前有利契機,建設充分支撐大數據產業落地和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群,完善信息產業鏈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