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遭有良知的老師怒懟為什麼?你怎麼見解?

英語老師Margaret


“教好”和“不會教”是教學最難把握的一個尺度。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知識主要是圍繞升學的各科知識的積累提升運用。這些知識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通曉的,涉及到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體力因素、能力因素、遺傳因素等。而“教好”學生的“好”是一個什麼程度?“好”學生僅僅就是各科考試成績好嗎?其實,學生的個體的能力有大小、成績有高下,學生個體的未來就業不是通過“教好”就能揚名立萬。

“不會教”的教師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可嗎?有的教師把教學當做表演秀,挺會“教”的。這是課堂教學嗎?有的教師讓學生死刷題,學生考試成績進步了。這是會教嗎?

現在的學校分等級的。一類學校生源和二類三類四類學校生源是絕對有差距的。難道一類學校的教師比二三四類學校的教師會教嗎?……


遠村之子1


好幾年前,我不知在什麼刊物上就看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了,當時很想說說自已的想法,可是,一個普通的老師那裡會有自己說話的地方呢!今天,很感謝“今日頭條”“悟空問答”給了普通人一個說話的平臺。我不管“悟空問答”會不會推薦發表我的文章,我都會把藏在心裡幾年的話說出來,至少了卻了我的心願。


我無能考究這句話是誰說的,如果是一位教育行家說出的話,要麼他就是一位教育之“神”,只有他才能把現在困惑普通教師難教的調皮學生一一教好;要麼他就是教育行業的……,反正有坑同仁之嫌。如果不是教育行的外行人說出的話,就只能當作是一種鞭策,因為他畢竟不懂教育,但是,還是希望外行人少指點內行事!那麼,我為什會對這句話不作正面支持態度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想法。

一、命題是有問題的

1、句子的意思有偏見。從命題的表面看,是指教師只要肯努力去教學生,是能夠把學生教好的,但是稍加深思就會發現,實指就是說教師不會教,因為社會的現實確實存在很多這樣、那樣的不懂規之人,都是教師教出來的,所以完全是教師之過。試問教育學生的事真的完全是教師的事嗎?憑什麼把社會、家庭教育之過,也強加在教師身上!

2、句子的語氣大絕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其意思明顯就是,所有學生都能教好,沒有例外。“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意思是,任何有缺點的學生,都是因為老師不會教。一個“沒有”,一個“只有”,把所有可能都排除了,多麼會用詞的“專家”。



二、為什命題只適用於教師

如果按句子的邏輯推理,那麼很多行業應該適用於此句式,例如,“沒有戰不敗的敵人,只有不會戰的軍人”,“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沒有種不好的地,只有不會種的農民”等等,此句式對其它行業果真能成立嗎?如果不能,憑什麼此句式就單單強壓在教師頭頂上?

三、教師是人而不是神

對教師有要求、有鞭策這是必須的。同時我也深信絕大部教師都是盡心盡責的。因為很多教師都會為自己的學生成績不好而懊惱、自責、反思,併為此去加班、熬夜;也會因為個別學生搗蛋而痛心、流淚;併為此會有無數電話、微信或者跑腿聯繫家長;還會因為家長的怨言、學校領導的批評而無耐、難過,並會為此變得更堅強、自信。但是,不應該對教師提出超出常人的要求,什麼身為教師,要做孩子的榜樣,不能吸菸,不能喝酒,不能進KTⅤ等等。教師是人,而不是神,怎麼就不能過常人應該過的生活呢?說實話,當教師不僅是身累,更多的是心累。我簡單地統計了一個鄉鎮近三十年來,已去世教師的平均年齡才六十七歲,遠低於全國七十四歲的平均年齡,這雖不能代表什麼,但至少說明當教師不僅勞身,而且更勞心、損神!



四、多份理解,共同進步

七十二行都應該有行規、行德,不應該只針對教師的“師德”,醫生的“醫德”,也應該有商人的“商德”,軍人的“軍德”等等。不管入的是什麼行,首先要盡職本行,做好自己。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自律的人,又何必去指責他人呢!其實無論做何種職業,都各有各的艱辛,各有各的苦衷。如果各行之間都相互理解,攜手和諧共進,這正是大家所追求的!


煙竹塘風情


無社會實踐,無知的人,才會這麼說。我不想與這些自以為是的人講道理,講也講不通。聽說馬雲也這麼認為,人家是財富成功人士,我們無名之卒怎麼能爭過人家?!我說一下我上學的一些實事。

1、1968年小學,已經不抓學習了。可是,我二十幾人的班上就有兩個留級賊。一個是上一屆留下的,一個是本屆的,他倆一直在一年級,直到我上四五年級時,才不上了。這兩人後來一生都是賣苦力,也就是工地小工等粗活。

2、恢復高考以後,我們分了快慢班,而且是一兩個月就選上一批,淘汰一批。考進快班的,學習更認真了,但是,仍有再認真也很快被淘汰的。別胡思亂想,那時只認分不認人。

有的慢班的同學和班主任等老師不服氣,比快班還要用功,班主任加個別主課老師幾乎成了自認為還行學生的私塾了,可是,一年多隻有少數勉強進快班。

到社會上後,還是快班在各方面的成功率比慢班高的多。調皮搗蛋的只要不進四堵牆,不出惡性事故就算萬幸,也有極少數發了洪財的。下游和一些中游同學要麼是下海早(本來就在海里),要麼第一桶金靠苦力或冒險獲得的,要麼是家族實力,要麼是善於潛規則,也有混的好的。

3、我認為做為整個社會必須承認人的智商的差距,愛好和特長的差異,當然也有機遇的差距,也叫命。做為個體不服輸的精神是可貴的,但是,也要避免拚命,命都沒了,還有輸贏嗎?!當然,為國家,為社會拚命是另一層面的問題。


魚磊衛靜


這話說的太偏激了,我曾經帶過的一個班裡有一半的學生父母都離婚了,初中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年齡,有些孩子根本沒人管,回家連口熱飯都吃不上,爹喝酒媽打麻將,老師去家訪學生家長說:“”老師你先坐坐,等我打完這圈再說”。有的乾脆就不管,死活都不管還管什麼學習啊!如今的社會風氣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家庭關係健全和諧的家庭中的孩子的狀態就好很多,有父母親朋好友的鼓勵孩子們也有理想有抱負有人生目標,可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們,小小年齡經歷家庭的背叛與無情,心裡早已放棄了人生的夢與追求,有些孩子就想趕緊混到畢業就可以脫離學校步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就不用看人臉色生活,當生活的醜陋全部暴露無遺的時候,生存是唯一需求,這種心態的孩子老師能怪他們有錯嗎?老師怎麼才能教好他們啊?!老師是人又不是神,學生願意學老師當然盡心盡力的教,否則也只是一廂情願的徒勞而已。


小豬linda


我也是教師出身吧,教了幾年書,後來到部隊去了。部隊回來後,我教的幾個班級的學生都進入了社會。當時在學校我非常看好的幾個學生進入社會後如魚得水,事業風生水起!而當時我很討厭的幾個懶散、不用心、反應遲鈍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很不順暢,比較悽悽慘慘慼戚的!十幾年後見面時,我就想,人確實是有差異的。你同樣在一個教室裡教書或者讀書,但天資聰穎與反應遲鈍的人,學習所思所得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個偽命題,朽木不可雕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老師僅僅是個園丁而已!當然有好的園丁,也有不好的園丁罷了!因此,不要給園丁附加太多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也許會更通達一點,更和諧一點,更光明一點!


平潭老兵曾7089889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不認同。我教了半輩子學,一個班四五十人,只有那麼兩三個學生就是教不會,記的有一個班裡有一個學生,長得聰明伶利,就是不好好學。那時還興體罰,我讓他站起來聽課(因為他頭老是鑽到桌子低下)課下作業還是不會做,該怎樣還怎樣。體罰不管用,就讓他坐在前面,我時時檢督他。看他兩眼盯著黑板挺認真,可是作業還是不會做。那時考試算總成績他總拖後腿。後來由他去,讓他坐後排,能學多少是多少。過了幾天,有同學告訴我說這個同學不想學,他每天低著頭在打洞,(那時都是土地下)我很稀奇,過去看,原來是一個只有直徑兩釐米的洞,用木棒一量,竟然一米多深,還把挖出來的土填平,用腳踩好。我是苦笑不得。你們說這樣的學生能說老師不會教嗎?諸如此類的學生五花八門,我那時吃飯睡覺都想著怎樣給他們補課,可是沒用,你們說這能說老師不會教嗎?說這些話的人應該想一想:孩不光是要老師教受文化知識,主要還是靠家長怎麼教育,在孩子身上找毛病,家校聯合才能把孩子教好。


五子龍女


我不想駁斥誰,只說一件事兒。

我有一個堂叔和我差不多大,小時候,我記得他的名言是:唸了一冊念二冊,唸了二冊念一冊。他共唸了四年書,終於沒念到第三冊。

等我到五年級的時候,他仍再讀二冊。後來不讀了。

他並不是不好好讀書,還是蠻努力的。就是反應慢。


循環經濟齊


我不同意這句話的觀點。同一位老師,有的學生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有的學生卻成了社會的禍害。我上小學時班裡有個連馬娃,很調皮,老師在身上不知用了多少功夫。結果全班都順利升級了,結果他卻留級,綴學了。後來就是到處偷,不知道被抓判了多少次,但一直不改。後來由於偷軍列物被判了無期,不幾年就死在牢裡了。難道是老師教的不好嗎?


松竹155670448


因為這句話從邏輯上來講就站不住腳!

我記得我去私立學校剛當老師那會,校長看我沒錢沒勢,把我自動歸類在“招你進來的作用就是為了末位淘汰”這一類,分給我最差的班級,全是家裡父母忙著賺錢做生意不管的、管不好的、混文憑的、少林體校都待過的、打架鬥毆是常事的這麼一群特別的人,差點教育理想的萌芽還沒發出就被迫中斷。第一次考試下來墊底,校長就把我叫去,說的就是這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校,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知道他的意圖,準備慫他一頓就辭職,就回了一句:“校長,我可以講世界上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會治的醫生嗎?”校長白了我一眼,沒說什麼。

這句話本來是專家陳鶴琴的一句勉勵自己的話,用來對自己的勉勵和高要求本無可厚非,體現的是教師自我的教育情懷。但是這句話卻被人當做信條和權威來衡量一個教師能否勝任這個職業,就有點瞎扯淡,抱歉,我用了粗語,當初我們那個校長拿這句話評價我時內心就爆粗口。這句話說得太絕對,世上哪有這麼絕對的東西?

這句話導致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單一化,教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才算把學生教好了?把每個學生教進北大清華才算教好?學生每次考試得滿分才算教好?把那些連家長都放棄的學生能安穩帶畢業算不算教好?每個學生有差異,所以當年孔子強調因材施教,把每個學生教好的標準也不一樣。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的領導對這句話解讀過度,拿著雞毛當令箭,對老師的考核量化細化,只要不達標,就覺得老師不稱職,判斷老師不會教,各種上綱上線。所以,很多老師看到這句話就慫。

當年孔聖人弟子三千,許多學生是長期追隨老師受其薰陶教誨,這樣也才賢者七十二人。算算這個成才率夜很低,孔聖人碰到智質一般的,他也感嘆“朽木不可雕也”,孔聖人難道也是個不會教的老師嗎?我們現在的老師初高中最多帶學生三年,學生們交到老師手中時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他們身上帶著家庭、社會、周邊環境、以往教育的太多痕跡,有些東西不是老師努力了就能改變的。江蘇崑山市全國模範教師於潔老師講:“有些學生真的不是你努力了她就改變了。”於潔老師給一個單親家庭的女生買了兩年早飯也沒換來這個女孩遲到早退的改變。

我們當老師的做的是良心活,教育確實應該發揮它的功能,不能抱著“無為”的態度,我相信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態度也是勤勤懇懇,對學生負責的,講師德師風的,我就是從我的老師身上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投入的熱忱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的。希望我們對教師的評價不再苛刻,請不要對教師這個職業誇大,請不要讓教師頭頂光環卻享受不到榮光。我相信未來一切都會好!




麥穗說教育


走在鄉間小路上,草綠水清,空氣中還殘留著牛糞的氣息。

前面有一頭牛正在吃草,我突然來了興致,坐在草地上,彈起琴。

牛卻只顧自己吃草,我音律再怎麼悅耳,他也始終不看我一眼。

路過一位農夫,看到我大聲嘲笑:“沒有聽不懂的牛,只有不會彈的琴師!”

我畢恭畢敬的給他讓出一條道,他便走上前,給牛套上犁具,在牛屁股上,抽了兩下。

牛便開始拉犁耕田,農夫剛想又嘲笑我,卻突然來了一群人,把農夫團團圍住:“你這種強迫方式是不對的!”接著便是一番“牛也是有感情的生物”“你這樣抽牛,想過牛的感受嗎!”“要用愛的方式來讓牛主動拉犁!”

我聽似不懂,又感覺有幾分哲理,想來應該讓我的琴聲裡更加有愛,更加有感情,這樣才能感動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