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及深度融合帶來的巨大潛能,將為我國打造又一強勁增長極。在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須著力把準深度融合的方向和有效路徑。

首先,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應把準深度融合發展方向。

不能將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簡單地理解為區域同質化、城市同城化、要素分佈均勻化和公共設施佈局均等化,需把準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的方向。

一體化深度融合方向不是區域同質化,須體現出地區稟賦優勢。長三角各區域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及發展水平都存在差異,一體化發展不能走同質化的道路,要堅持區域差異化,形成區域競爭力。

從長三角內部看來,提高一個地區的區域競爭力,需要根據地區自身定位著力打造區域品牌。從長三角整體看來,提高區域競爭力需要優化整個長三角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這需要對整個地區進行資源統籌安排,促進資源最佳配置,各地區按本區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進行發展。從經濟勢能角度看來,由於自然條件、資源分佈、交通方式、人口分佈、技術經濟水平等因素在不同地點的組合而形成的差別程度,能夠產生強大經濟勢能。

一體化深度融合不是城市同城化,應突出城市功能特色。隨著高速公路、鐵路網的發展以及跨江跨海大橋的建設,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交通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同城化特徵初顯。“同城化”絕對不能理解為城市間差異消失,各城市應發揮好各自的城市職能。若城市群中的各個城市主體缺乏明確的分工和職能定位,易導致各個城市存在同一領域不同程度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錯配和資源浪費,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嚴重受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長三角城市群整體效能的發揮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要以各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錯位佈局和特色化發展。同城化的關鍵是城市之間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生活同城化、便利化。

一體化深度融合不是要素分佈均勻化,需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長三角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要素佈局不能搞均勻分佈。各地區的要素要與當地的市場條件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的發揮考慮佈局,否則可能會引致區域間的資源要素錯配、產業結構同質以及低效益、亂投資。長三角一體化不是追求要素空間佈局均勻,而是強調原材料、資本和技術市場等生產要素能夠在長三角區域內自由流動。隨著城市產業、人口與空間不相適應性增強,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矛盾增多,城市發展模式應該進行調整,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推動城市人口、產業與空間協調發展。

一體化深度融合不是公共設施佈局均衡化,應追求公共服務均等化。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公共服務均等化強調的是區域內公共服務資源的共享化、便利化,並不需要完全保證在各個地區都有均等提供點。長三角一體化規劃需要合理配置與整合現有資源,避免區域內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因此,長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不應各自為政,而應公共服務的跨區域聯動治理和共享,追求本地利益與整個長三角區域利益的統一。

其次,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應把準深度融合有效路徑。

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基於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原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破除要素流動壁壘、提高基礎設施聯動、統籌公共服務,發揮產業共生效應、空間佈局聯動效應、區域治理協同效應。為此,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路徑是以產業共生為切入點,城市功能互補為載體,要素空間耦合配置為抓手,協同治理為保障。

以產業共生築牢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根基。產業共生空間實現方式不能侷限於產業園區內,更要拓展到區域之間合作。產業共生區域一體化實現形式表現為將總部佈局在發達的中心城市,而將生產加工基地佈局在欠發達地區,以較低成本價格獲得中心城市的戰略資源和欠發達地區的常規資源,實現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最優空間耦合,實現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企業三方共贏。長三角地區發達城市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實現總部所在“中心區域”對基地所在“外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使整個區域逐步實現均衡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需要通過產業共生建立更大空間的合作網絡,共同提高產業生存能力和獲利能力,獲得經濟效益。

以城市功能互補夯實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載體。長三角城市群戰略目標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但城市功能分工不合理阻礙建設進程。當前,長三角城市群正在從過去的龍頭城市“一極獨大”強勢領跑的單極化格局,逐步轉化為“多中心格局”。需清晰認識到這種“多中心格局”並非“去核心化”。上海依然需要發揮好龍頭作用,上海的核心地位越突出,對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越好。城市群中不同城市需認清自我、找準定位,明確不同城市分工,加強系統性的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強化功能佈局互動。要著力發揮城市功能專業化和產業專業化的協同效應。城市功能專業化並不能代替產業專業化,同一功能類型的城市間,仍可以在產業層面形成分工。上海、南京同為服務功能專業化城市,其中上海在金融、航運、總部經濟方面優勢明顯,南京則在軟件研發等生產者服務業方面形成特色。城市決策者要認識到城市功能分工的客觀性,從城市自身的要素稟賦出發,強化錯位發展,形成分工合理與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間格局。

以要素配置空間耦合提高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效率。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不能僅限於產業間要素配置,而應優化要素配置空間效率。目前,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勞動力與資本空間配置錯位嚴重,難以推進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優化人口、資源和產業之間空間配置,提高要素配置空間耦合效率。各地政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整體區域效益,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利於長三角深度融合發展。因此,建議將重點集中在破除“行政化壁壘”和“地方利益保護”,解決市場配置的前端扭結,提供更加自由的市場競爭條件,形成“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協力推動區域資源要素流動的良好局面。加強交通樞紐、交通網絡的互聯互通,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提供支持。

以協同創新增強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動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不能靠單個“指頭”,更要“握指成拳”。長三角正處於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過渡階段,創新驅動是發展引擎。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需要有一盤棋思維,須建立包容性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發揮聚合效應。著力轉變以行政區為主的慣性思維,從各自為政的單一區域治理模式向區域整體治理和系統治理轉變,打破區域阻隔,形成一體化的“大公共服務”格局。整合各自的創新和產業優勢,通過創新要素互聯互通、聯合組織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規劃建設不同類型跨省(市)的科技創新區,集聚高級創新要素和高端科技產業,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輻射力的創新空間。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 方大春 裴夢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