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新冠疫情期間,公共交通工具、餐廳等場所的聚集性暴發案例備受外界關注。此前的3月5日,湖南省疾控中心、湖南省邵東市疾控中心、湖南省邵陽市疾控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實用醫學期刊》(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曾報告一起在公共交通工具內氣溶膠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調查。

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這項調查研究當時認為,這起聚集性疫情通過公共交通工具的傳播,導致了10人發病和1例無症狀感染者,並引發第三代病例2例。他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密閉空調車廂內傳播距離最遠達4.5米,病毒至少在30分鐘內可漂浮在空氣中並導致感染髮病。研究團隊同時提醒: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強,在密閉環境中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應保證公共交通工具內的換氣和新風量,做好車廂內的清潔消毒。

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該論文目前已撤稿,不過《使用預防醫學》編輯部的撤稿聲明未提及具體原因。4月24日,論文的第一作者、湖南省疾控中心傳防科羅塏煒對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解釋了撤稿原因,“一些細節不夠完善,我們打算完善好之後再投稿。”這裡的細節則指“主要還是整個調查的過程還不夠完善,比如說這些人在路上是不是有走動,在進入車廂之前是不是互相有接觸,這些部分其實都很關鍵。”

羅塏煒同時表示,“我們需要把這些進一步完善,才能讓科學結論更加嚴謹。”

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論文此前顯示的這起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為,2020年1月28日乙地報告1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病例A,也是該起疫情的指示病例),1月22日發病,1月29日核酸檢測確定其為確診病例。發病前第5天和第3天與其甲地同事李某某(確診病例,1月16日發病)有共同聚餐和辦公的經歷。

二代續發病例情況為,1月22日12:00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甲地大巴,14點到達乙地,目前導致同車7人發病(病例B於1月23日發病、病例C於1月24日發病、病例D於1月26日發病、病例E於1月26日發病、病例F於1月28日發病、病例G於1月28日發病、病例H於2月4日發病)。

同日15:40,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班車,約1小時後,至其老家中,導致同車2人發病(病例K於1月24日發病、病例L於1月31日發病)。

另外,甲地到乙地的大巴在乙地站停留30分鐘後(停留期間該車未做消毒處理),載客由乙地返回甲地,一名乘客(病例J)搭乘該車後(座位與病例A之前乘坐過的座位臨近),1月24日發病。當時調查稱,病例J無其他特殊旅居史和接觸史。

三代續發病例情況則為,病例B從1月22日開始一直與病例M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兩者為表姐弟關係,病例M於1月31日發病;病例K從1月22日開始一直與病例N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兩者為堂兄弟關係,病例N於1月31日發病。

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在此前的論文中,還詳細交代了交通工具的具體情況。病例A中午乘坐的為49座全封閉空調客運大巴,一層為行李艙,二層為客座艙。車長11.3米,車寬2.5米。司機座位在最靠前的次高層,除司機外共有48個客座。出站時搭乘46人,在路旁接客2人。病例A與最近的一例被感染者(病E)之間距離不足0.5米,與最遠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G)之間距離約為4.5米。據調查,病例G和病例A分別從大巴車的前後門上下車,途中也沒有近距離接觸行為。調取當時車上的視頻發現,車上大部分人都未戴口罩,車上被感染的病例均未戴口罩。整個車程2小時。

氣溶膠致2公交13人新冠?論文撤稿,作者:細節待完善

病例A下午乘坐的則為18座空調小巴,車窗均未開。車長5.5米,車寬2.5米。除司機外共有17個客座。車上共12人,僅1人佩戴了口罩,車上被感染的2人均未戴口罩。病例A與最遠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K)之間距離約為4.5米。整個車程約1小時。

這項研究當時認為,本次聚集性疫情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有兩點重要提示。一是在密閉的空調車廂內,病毒傳播距離有可能超越目前認為的飛沫傳播距離(通常為1米)。本次調查中,病例A乘坐的是一臺全封閉空調大巴,與最遠的1例被感染者(病例G)之間距離約為4.5米。

二是病毒在車廂內有效存活的時長不低於30分鐘,且病毒存量能夠達到足以致人發病的水平。如病例A搭乘的大巴在乙地停留30分鐘後,一乘客(病例J)搭乘該車返回甲地,在此過程中感染髮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在解釋與病例A相聚4.5米的乘客最後也被感染時認為,“可能原因是在全封閉空間內,空氣的流動動力主要來自於空調產生的熱風推動,熱空氣上升可以將帶有病毒的飛沫顆粒運送至較遠的距離,遠超過通常認識的1米距離。”

他們認為,本起疫情中出現的遠距離傳播也提示新冠病毒在密閉環境內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並且,在有空調風影響的密閉環境內,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距離會超過通常認識的1-2米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來自廣州市疾控中心和廣州越秀區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疾控中心出版的《新發傳染病》雜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快報,也涉及一起聚集性疫情。這項研究回顧分析了今年1月在廣州一家使用空調的餐廳發生的一次疫情傳播,涉及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就餐的3個家庭,共10個人被確診為COVID-19。研究認為在這次傳播鏈中,飛沫傳播是由空調通風引起的,感染的關鍵因素則是氣流的方向。

雖然和此次湖南疾控中心等單位的這項研究類似的一點,均提到空調“助推”了病毒傳播,但廣東疾控中心的研究團隊認為,鑑於餐廳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就餐者均未受到感染。空調塗片也均為核苷酸陰性。研究人員因此認為,這一發現與氣溶膠傳播不太一致。

廣東疾控中心的研究團隊通過這項研究提醒,為防止COVID-19在餐廳的傳播,建議加強溫度監控、增加桌子之間的距離和改善通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