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解:为什么是小国寡民

这一篇是老子论述社会形态方面的内容,提出的是小国寡民解决方案。至少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消极的,这大概是众多人一致认为的吧。之所以这么认为,原因很简单,结合社会的进步,看看身边的生活,让他们去想象一下类似原始时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么大的落差不可能没有什么想法。老子的这个观念就算在春秋时期,也多不被看好,否则老子怎么会出走呢?而且社会也没有按照老子设想的方向发展。

老子新解:为什么是小国寡民

理想社会

以老子的智慧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呢?如果您看过了我的老子新解系列中关于论道方面的内容,或许已经找到了答案。因为这个形态只不过是老子的宇宙观和广义人生观(人生观才是主要的)的映射而已,老子结合生活的时代,用人生的真正含义在诠释当时的人们应该怎么生活,以获得一个清心寡欲的修行环境。所以打造一个清心寡欲的生活环境才是正题,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无求无欲的静修,尽快摆脱轮回之状。小国寡民是当时的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只是有多少人会了解呢,那个时期正是各国纷争不断,相互兼并和扩张的开始,人心浮动又如何能在意一个“糟老头子”的看法,搞不好谁先发起这样的动作,谁就最先被吞并了呢。

现在我们清楚了,正是老子了解了人生真谛,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才提出如何打造一个清心寡欲的生活形态。所以小国寡民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结合当代的生活状况,建立利于静修的生存环境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好比我们当今时代,如果回归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势必又会被帝国主义瓜分掉,这显然不是给人们建立一个利于静修的生存环境。

对于个人就是生活态度,同样基于广义人生观的处世原则,无法改变社会形态的修行人,要么远离闹市走向深山;要么洁身自好,宽和待人,自然善终。在那些久经战乱时代,为什么常有功成身退的道家人物身影,也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背负了一个心愿,想尽快提供一个和平的年代,好让百姓远离痛苦,走向易于修行的生存环境。

通过上面的探讨,您是否对出世和入世有了新的认识,还认为他们有很大的区别吗?对人生观基本原则的认知,运用到生活时,出世和入世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需要哪一种时,就采取那一种形式即可,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能做到这一地步的人,境界一定是值得点赞的了。

现在是否解开了您对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误解?是否还认为老子是一种消极态度?如果有了这些认知,再去看老子的徳篇,是否会有不一样看法了呢?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仅仅是关于小国寡民的问题,通过这个认知,去看待整个中华文化时,也会出现新的视野,那些您未曾观察到的地方。

祝您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更多属于您自己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