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護國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的少陵原畔,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664年,玄奘圓寂後葬於白鹿原,669年又改葬樊川鳳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興教寺

大唐護國興教寺

大家都知道玄奘生前在大慈恩寺譯經做主持,卻不知道他圓寂之後卻並不是葬在大慈恩寺而是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畔的雲經寺。白鹿原地勢很高,在大唐皇宮大明宮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

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後舉朝致哀,不僅如此,據說他每每在含元殿遠眺靈塔而落淚,為聖體安康著想,高宗的皇后武則天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二年(669)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後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

興教寺自建成至今千餘年間,幾度枯榮,歷盡滄桑,建寺約百年之後,即"塔無主,寺無僧"。

唐穆宗長慶中(821),曇景和尚主持興教寺歷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國寺僧人義林籌修玄奘塔,同時備石準備刻銘,但塔未修畢,義林圓寂。圓寂前,他遺言門人令檢,要他一定尋找名人撰銘。大和四年(830)七月遷窺基塔於平原,"徙棺見基齒,四十根不斷如玉",沙門令檢檢校塔亭(《續高僧傳》窺基本傳)。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劉軻應請作成塔銘鑲嵌於塔最底層北面壁間。

歷經朝代的興盛與衰敗後的興教寺是在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一步落實,興教寺住持釋常明法師,先後砌了塔南護坡,大修大殿、藏經樓,將寺院破舊的土圍牆更新為一色磚砌圍牆。建臥佛殿,鑄萬年寶鼎、千斤銅鐘,重建鐘鼓樓。興教寺現有大雄寶殿7間、法堂5間、東西廊房10間、臥佛殿7間、會客廳6間、東院藏經樓8間、法物流通處7間、庫房與客房8間、鐘樓、鼓樓上下各4間、小汽車房1間,共計100間,新增加房舍共70多間。

興教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還有歷代經卷數千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