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之路,虛擬化數字化(一)

人類進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從靈長目進化到現代人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人類看似進化已經走到了盡頭;如同現在半導體集成電路,摩爾定律看似已經走到極限,需要採用新技術來增加計算能力,例如量子計算機,模仿人類思考的具有AI能力專用計算芯片等。那我們未來人類進化之路在哪裡呢?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其它一些領域的進展。

對於數字化社會之前,人類是很難想象到圖書館能夠數字化,大家都是到圖書館去借閱實體圖書去閱讀;然後通過學習,理解、記憶,從而掌握所學到的知識。現在我們已經具有數字圖書館,不再需要去宏大的圖書館去查找和借閱圖書。當然,數字圖書館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家也慢慢適應了這種變化。如果一個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使用傳統圖書館的人一下來到當前的數字圖書館,那對他來講,會如同我們現在人類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外星人一樣驚訝。

對於人體而言,我們用五官來感知外部世界,包括視覺,觸覺,味覺,聽覺等。這些外部世界經過我們五官檢測之後,轉化為電信號,這些電信號最終傳遞到大腦,大腦接收這些電信號並和存儲的信息進行比較並經過一些處理,從而感知到外部世界,並作出一些反應;這些反應也是一些電信號,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人體外部器官(包括手,腿),人體外部器官接收到這些電信號之後進行(解釋)執行。

從上述來看,我們人體大腦可以看做一箇中央處理器,器官中的五官相當於傳感器,器官中的手、腿,嘴等相當於執行器。

在目前的人類世界中,圖像與聲音可以通過電子器件進行檢測並進行數字化後進行傳輸和處理。這部分功能和我們人體功能的類似。那進一步分析,如果我們人體的視覺和聽覺的傳感器(眼睛、耳朵)受損能否用相應的電子器官代替呢?從原理上來講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有一些初級產品在應用,將來必定有功能更強大和方便產品供視覺和聽力受損的人士使用。

既然傳感器的作用是感知外部世界並數字化,那我們能否把傳感器剝離出來,直接使用這些數字化信息?無論這些數字化信息是外部傳感器實時傳送的,還是歷史存儲的,還是經過處理後的。從原理上講是完全可行的,而且現在也有一些初級的產品在進行試驗,即腦機接口產品。這類產品可以省去人類去感知外部世界的過程,而且數字化信息可以快速處理和輸入,必將大大提高人類獲取外部知識的速度和能力。

人類進化之路,虛擬化數字化(一)


作者語: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人類進化的新徵程已經開啟,作者後續系列文章會繼續探討人類進化新徵程的中間過程以及進化的終極形態。敏感的創業者可以參與到人類進化新徵程中每個節點中的新科技、新產品中來,促進人類新進化的速度,造福整個人類。


【注】

1. 圖書館;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之前,各個大學的一個評比指標就是圖書館的建築規模,以及藏書量; 實體的圖書館建設,和購書成本是巨大的;

2. 圖書館使用:在圖書館部分數字化之前,人們需要學習和掌握圖書檢索方法,才能借閱圖書和閱讀專業文獻。即學習如何從陳列一大排櫃子中找到索引卡片,以及從索引卡片找到你要閱讀書籍或期刊;對於做研究的學者,撰寫畢業論文碩士生,博士生,通過完全手工方式查找和閱讀所需要的文獻,是一個非常頭疼、枯燥和耗費時間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